永乐大典书目?
分析:
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巨人,每本永乐大典都是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带走一两个永乐大典而不被发现,并不容易。大量转移永乐大典似乎难度更大。
那么,这些“偷书贼”是如何盗走《永乐大典》的呢?据清代苗说,国子监有些官员偷书偷得很巧。他们通常选择在冬天偷窃。
这位官员早上进国子监时,随身带了一件棉袍,有两个永乐大典那么大。夜幕降临,一些官员也开始实施他们的偷书计划。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在行李里包两个“大典”,但是穿原来包在行李里的棉袍。警卫看到他们早上带着行李来,晚上带着行李走,就没有起疑心。
据记载,光绪年间,一位翰林侍奉文,一人盗得《永乐大典》65,438+000余册。文死后,这些书被后人卖给外国人或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大量流失。而且几经展览,也找不到这些被盗的永乐大典的下落。
目前永乐大典流散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永乐大典远离祖国,流散到外国?永乐大典的灾难,源于中国人说的耳熟能详的国耻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抢掠。
翰林院位于东交民巷,靠近使馆区,已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的古籍,有些甚至从未出过宫,正被大火一点一点吞噬,有些没被烧毁的古籍被随意扔进院子和池塘里。入侵者随意掠夺永乐大典,甚至更换砖块修筑防御工事。这次灾难之后,永乐大典几乎失传,仅存几百册,流散在世界各地。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家们发现这里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纸张上看,这些永乐大典使用的是嘉靖时期的皮纸,也叫白棉纸。此外,在书的后面,注明了总校官员、分校官员、著书者和普查员的姓名。因此可以推断,这些《永乐大典》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抄本。也就是说,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纂的。那么除了这个永乐时期的版本,《永乐大典》还有几个版本呢?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下室里,有161卷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自明朝皇帝朱迪写下《永乐大典》以来,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永乐大典》经历了种种不幸,遗失了一万多册。目前,该书不到4400册散落在世界各地。但专家发现,目前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的《永乐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每本书的背面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
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能看到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纂的。那么《永乐大典》除了这个版本,还有几个版本?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建成后,明朝很少有皇帝咨询过永乐大典。
明世宗嘉靖皇帝是个例外。位于1521的嘉靖皇帝,在明朝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信奉道教,对朝政无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似乎对永乐大典有着特殊的兴趣。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嘉靖皇帝经常在办公桌上放几卷《永乐大典》,以备随时翻阅。
很长一段时间,嘉靖皇帝都想重录《永乐大典》,和大学者徐阶谈了很多次。但这个想法因为项目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大而被搁置。当然,嘉靖皇帝应该很清楚,这么大的一本书,很难重新记录下来。那么,是什么让嘉靖皇帝下定决心克服种种困难,开始重录《永乐大典》呢?
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宫中发生火灾,且火势一直持续。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形势十分危急。火灾的消息传来,嘉靖皇帝最担心的是永乐大典的安危。他一个晚上下了三四个命令,让左右两边登上文楼催促营救永乐大典。幸亏抢得及时,永乐大典才能躲过这场劫难。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心再抄一本《永乐大典》,“两部合集,以防万一”。
大火后第五年的秋天,项目大规模的重录工作正式开始。对于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大型著作,重录官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正确的方法“照着原著抄这本书”。这项工作进行了六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重录工作仍在进行。新皇帝明穆宗继位后,重录工作完成。
据史料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上都与原作一模一样,令人叹为观止。此后,《永乐大典》出现了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把初版永乐大典称为原版,把重录的嘉靖本称为抄本。也就是说,郭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翻版。
更何况历史上被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的是明嘉靖后期抄的抄本,海外和国内收藏的残本也是嘉靖抄的抄本或其抄本。《永乐大典》原件至今未找到,其去向也未被准确记载。也就是说,原来的永乐大典不见了!
《永乐大典》原版11095册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原来的永乐大典去哪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在哪里?如果它已经不存在于世界上了,它是什么时候,被谁,以什么方式毁灭的?为什么历代史书都没有准确记载原作的去向?
围绕《永乐大典》原作是一个又一个谜,甚至有学者称之为“中国图书史上最大的谜”。关于原作的第一种说法是毁于清朝大火。晚清学者苗提出了这一观点。干青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康熙八年重建。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干青宫并不是这个时代建造的,而是在1797嘉庆两年后重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为嘉庆二年的一场大火,那场大火几乎完全摧毁了整个干青宫。
那么,原来的永乐大典,是不是如苗所说,当时藏在宫中,不幸毁于这场大火?张对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乾隆九至四十年间,清朝对宫中书籍进行了清理,所有的珍本书籍和记录都被收集在一起,编成《天禄林朗书目》。永乐大典是图书中的庞然大物,有一万多册。如果原作在干青宫很容易找到,怎么会不被《天禄林朗书目》收录呢?
无独有偶,史书中关于乾隆年间大规模参观永乐大典的记载,似乎对干青宫大火烧毁的永乐大典真迹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因为要收集《永乐大典》的佚书,所以在宫内外寻找《永乐大典》。当时有人怀疑,许、等人在康熙年间写书时,经常翻看黄世贞的这本书,有可能带走参考,未能归还。于是乾隆命两江总督高进、浙江总督三宝到两院视察。特别说明大典是官产。就算是那些年拍的,也不是打算收藏的。只要交了就不追究,但是一个都没找到。
如果原作当时存放在干青宫,为什么要去江浙找复制品呢?这样一来,既然真迹被干青宫大火烧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那么真迹会不会在清朝之前就不翼而飞呢?
关于原作消失的第二种说法是它毁于明朝。说白了就是被李自成烧的。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攻占北京,达到了他们辉煌的顶峰。然而这种辉煌只维持了40天,吴三桂和多尔衮的满汉联军就打败了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即位称帝后,匆匆出京。他把怒火发泄在北京这些有百年历史的宫殿和塔楼上,并下令放火。在这样一个乱世,没有人会关心一本书的存在和命运。原来的永乐大典此时是否已经完全无声无息地化为灰烬?然而,在张看来,这种说法并没有真正的证据。
太多了,没法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