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是何时爆发的?
1884年2月,米乐出任法军总司令,兵力增至16000人,密谋入侵北宁,计划对中国军队进行更大的打击,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彻底屈服。清朝时期,政府在北宁地区驻扎了约40个营,但由于将领们愚蠢、胆小、不协调,军纪松懈,士兵毫无斗志。12年3月,法军进攻,北宁沦陷;19日,太原沦陷;4月12日,法军进入兴化。利用军事上的胜利,法国对越南和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缔结了最终保护条约。
清廷得知前线军事失利的消息后,更换了大量的新疆官员和朝臣,以掩盖战败。全面改组兵部,恭亲王?等他退休了,就由礼部太子石铎接替。奕劻,贝勒(后来的清亲王),主持宰相衙门的国家大事,而实际权力掌握在醇亲王奕譞(光绪皇帝的生父)手中。李鸿章被授权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11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代表弗卢努诺在天津签署《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有:①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的“一切条约”应被忽略,即承认法国保护越南的权利;(2)法国同意“保存和保护中越边界”,中国同意马江战役前中法和中立国军舰位置图“立即调回边界”;(3)中国同意开放中越边境进行贸易,并与法国约好日后协商相关商业关税,应“对法国商业极为有利”;(4)本合同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代表会议的详细条款。17日,弗卢努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告知其法国已派巴德诺作为全权代表来华商谈会议的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了中国军队在越南北部原驻地分阶段“接防”的日期。李鸿章对这一规定没有明确表示赞同,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更没有上报清中央政府。
中法海军舰队在福建麻江激战。6月23日,法军突然到谅山附近的北里(当时中国称观音桥)“取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回国。中国驻军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要求法军稍等片刻。法军依靠武力推进,枪杀清军代表,炮轰清军阵地。清军被迫反击,两天后,法军伤亡近百人,清军尤其惨重。这一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件”。法国以此为借口扩大战争,并注意到清政府要求驻越部队迅速撤离,并赔偿军方2.5亿法郎(约合3800万两白银),并威胁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港作为赔偿抵押。尽管清政府认为这是无理的勒索,但仍于7月下旬派两江总督曾国荃到上海与巴德诺谈判,以解决争端。谈判失败,法国再次诉诸武力。
法国人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法国人派巴德诺去和曾国荃谈判,但与此同时,他们继续制造麻烦,再次挑起战争。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国进攻基隆,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是中法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越南北部的陆战还在继续。
法国将其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并为远东舰队,任命古八为总司令,并乘机分别进驻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迫中国接受法国的条件,另一方面做好随时进攻占领这些港口的准备。8月5日,法国舰船炮轰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主管台湾省事务的大臣刘铭传指挥下顽强抵抗,法军不得不返回海上待命。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要挟中国,要求赔偿8000万法郎,10年付清。清政府不接受。中法外交关系已经正式破裂。23日,法国人以其优势军舰袭击了已提前驶入福州麻江的中国船只,中国海军紧急应战。瞬间,11号战舰被击沉或击伤,近800名官兵阵亡。法国舰船炮轰马尾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摧毁。经过几天对马尾至海口间海防设施的肆意破坏,他们驶出闽江口,在马祖坳集结。
此后,战火蔓延到了中国。8月26日,清廷发布上谕,谴责法国“任意索取无名兵费”,“先起兵”,使陆上军队迅速入侵,沿海地区防备法军入侵。这道圣旨实际上是向法国侵略者宣战。
10年初,法舰分别入侵台湾省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次制造淡水,一度登陆海滩,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角,无法深入,转而从10年6月23日起对台湾省实施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军从基隆接连进攻台北;法国船只骚扰浙江镇海,拦截了五艘从上海开往福建的中国军舰,并在浙江石浦击沉了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和渔人岛。镇海之战,法舰被镇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英勇还击,独舰也被击中。孤舟受重伤,于6月11日死于澎湖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