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震惊世界。这个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地下雕塑群,以其雄伟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和栩栩如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了古老东方文化的辉煌。无论建于何时,其建筑规模和艺术效果都堪比世界七大奇迹。因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代名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除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保护展厅外,还有兵马俑坑出土文物陈列室和秦岭铜车马陈列室。

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

西洋村原本是骊山北麓一个不为人知的普通村庄。西阳村的村民在村南的柿子树林旁挖了一口井。它位于历山冲积扇的前缘。被山洪泥石流淤塞后,耕地夹杂着卵石灌木丛和废弃的荒地。当他们挖到1000多米深时,发现下面有红烧土烧结块和碳屑和灰烬。大家以为撞到了老砖窑工地,继续往下开。在米多深处的竖井墙西侧,当黑暗的光线终于露出瓦王子安静的面容时,村民们都很惊讶。碰巧公社干部方淑敏来检查打井进度。他下到井底仔细观察,发现地上的砖块和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一模一样。他赶紧叫大家暂停打钻,然后赶到县城,报告县文化馆湮灭之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重返人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年月日。

中国雕塑艺术的巅峰

先秦时期的雕塑原始幼稚,中国雕塑的艺术风格是在接受佛教文化后才形成的。其特点是高度概括,线条简洁,风格浪漫,注重装饰,注重形似而不失写实。但秦兵马俑的发现,却让国内外美国艺术史专家瞠目结舌。人们找到了2000年前东方古典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巅峰,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遗失已久的一页!它严格使用写实的创作手法,物理结构、比例、纹理的测量都是基于精确的解剖结构。从秦兵马俑的面部可以看出皮肤和肌肉下颧骨、眉毛、下颌的确切位置,五官的大小和比例一丝不苟。身体的每一处凸凹都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甚至品种都可以从马的形状来判断。不仅如此,这些艺术家还注意紧紧抓住角色。从人物的面部表情、内心活动、精神状态等方面追求变化,创造了许多表情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形神兼备,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一号坑——苏维军主力阵容

一号坑保护展厅是兵马俑博物馆中最早的建筑。于1979年6月在三个兵马俑坑内建成开放。它被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大的。该坑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为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宽2.5米的夯隔墙,形成南北宽9间。在回廊周围发掘了65,438+0,000多件出土陶俑,32辆战车和陶马,以及近10,000件青铜武器。根据出土兵马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埋有6000多件兵马俑。

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配有先锋主力近卫和翼卫,车马兼备的主力阵。规模宏大,布局紧凑。在东端,三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有68个雕像。在军阵的前锋后面是38列战车和步兵,构成了军阵的主体。南北两侧和西端分别有1列,是军阵的两翼。

这里的陶俑可分为步兵俑、弓弩手俑、战车俑和骑兵俑,呈列或横排排列,各持不同的兵器姿势。弩兵俑手持弓和箭。战车俑带着武器跟在战车后面,骑兵俑站在马的旁边,一手牵着马,一手拿着武器。严格的军衔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从陶俑不同的服饰和兵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等级最低的士兵头戴棕色短发,蓄长胡须,胸前无甲,绑腿裹腿,等级较高的士兵头戴短发或小圆帽,除棕色短发、短甲、短靴或方口外,低级武官戴单版长冠,高级武官穿黑色长甲配战袍。战斗服外罩上五颜六色的蕾丝胸甲或者战斗服前后均匀的鱼鳞都不一样。将军头戴双卷尾长冠,系于颈下,垂于胸前。这种冠也叫鹤冠,原来冠的两边插着黑色的鸡尾巴。据说鹤是一种具有勇敢和侵略性气质的鸟。将军至死都穿着双重战斗服。袍的外罩有一件奇特的铝甲,铝甲胸呈三角形,由鱼鳞组成。肩上和胸前绑着彩带的雍将军被一群军官簇拥着。他面容凝重,胡须络腮胡,双脚分开,右手握着左臂手腕,双手放在腹部前,似乎是一个倚剑的姿势。而另一位原本站在战场上的雍将军,额头下留着长长的胡须,左手按着剑阶,从他所持武器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来。雍将军和高级武将只有剑,作为低级指挥和防身之用。

二号坑——揭开古代军阵之谜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以北约20米处,是1976考古勘探时发现的。平面呈尺形,东西最长米,南北最宽米,深约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

二号坑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个单元,即东面凸出部分,由跪弩和竖弩源组成;第二个单元,也就是坑的南半部,由四辆战车组成;第三单元,也就是坑的中间部分结合战车和弟子;第四个单位,也就是坑的北半部,由很多骑兵组成;四个方阵有机组合成一个矩形阵列,可进可攻,可退可守,井然有序。无懈可击,队形变换灵活,首尾协调,既是试探性进攻的触角,又是突击性进攻的先锋。是我国考古史上唯一的发现,为了解秦朝的军事编制和作战方式提供了难得的直观模型。根据当地试掘已知的密度估算,二号坑内埋藏的兵马俑数量约为2000件,还会有大量的青铜兵器。与一号坑和三号坑相比,二号坑是秦兵马俑坑的精华。其队形复杂,兵种齐全,姿势多样,保存完整,比一号坑和三号坑都要多,其中鞍马骑兵弓弩手俑的跪姿是二号坑独有的,战车种类齐全也是二号坑的特点,这里的战车可分为指挥车、辅助车和一般战车四种。指挥车装饰精美,绘有漂亮的几何图案,车顶有圆形天篷。车上有卫兵守护着将军的御手俑和有容俑。指挥工具是挂在车上的钟鼓。战鼓一打,就攻就退。辅助车也有檐篷和钟鼓。车上只有禹寿永和有容的俑,给将军们的俑留下了空间。战斗时,辅助车在紧急情况下跟随指挥车。公交车上也有顶篷,但是没有钟楼。另外两个是战士形象。专家认为,这种战车作为前驱,行军时提前引导,作战时提前挑战,给敌人送战书,然后两军正式对抗。一般战车上有一个武士俑和两个武士俑,御手两侧的武士手持长矛、弓箭等长兵器。

二号坑展厅建于2000年。建筑宏伟、凝重,具有秦朝风格。设有展室、录像厅、贵宾接待室、监控室、茶室、休息室、文物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它是目前中国最大、最现代化、最完整的遗址保护展览馆。

第三坑指挥三军军幕。

三号坑和二号坑是在年的考古勘探中发现的,并于年修建了保护展览馆。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距一号坑300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这三个陶俑以之字形排列。

在三个坑中,三号坑是唯一一个被完整挖掘和清理过的坑,也是最小的一个,平面结构呈凹形,深度为5.25.4m,面积为524m。三号坑出土了一辆战车、一匹陶马、一个武士俑和一件青铜兵器,除了与战车相配的四个战车俑外,其余武士俑都是沿通道呈非战斗队形排列。不是弩矛之类的真兵器,而是体现礼仪仪式威严的音书。专家判断,这是三军总司令的军幕,也就是近卫全分支的指挥系统。虽然古代军队的排列有很多种,但最基本的就是左、中、右三军一号坑是左军,二号坑是右军,三号坑是本部。那么,哪里还有另一个钟君呢?那就是挖掘和拓展。没时间砌砖、棚木,也没时间放进兵马俑四号坑勘探。四号坑虽然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但也不是可有可无,因为这四个坑统一形成了完整的军事编制体系,留下了一个遗憾的历史记录:骊山之功没有完成,张州的百万大军却到了下面。

秦铜车马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西侧7.8米深处发现了一组车马祭祀坑,出土了这两座青铜车马。

青铜车马最初是放在木棺里的。由于年代久远,木棺腐烂,填土下沉,被压成1000多块。为了便于修复,考古人员对青铜车马上部的积土进行了初步清理,将钢板插入地下,将青铜车马吊出坑外装箱,运回室内清洗拼接。经过八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恢复了雄姿。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青铜车马的造型无可挑剔。轻盈而丰满的马匹装饰着闪闪发光的金银饰品。它们的眼睛盯着前方,鼻孔微张,牙齿紧咬,鬃毛在风中飞舞,竹子般的耳朵翘着,好像在听命令。他们一挥手,放开蹄子,在一号青铜车马的前头疾驰,双腿并立,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牵着马。集中起来,二号青铜战车的钦差官坐在战车的前部,头戴斩云冠,腰间挂着一把绿色的宝剑。他穿着长衫,圆领朝外,紧握着缰绳,高举着长远的计划。青铜战车与秦俑一样,采用严格的写实技法,车马的每一根筋都符合生理解剖结构。连马上颚的皱纹和牙齿都是铸出来的,连马大腿两侧的两个蝉附黑点和肛门括约肌都没有忽略皇家官员的面部睫毛和毛发,连指印指甲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与造型艺术的严格写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车画所采用的高度浪漫的技法,车罩和车上部所绘的龙虎图案一簇簇,似云腾雾卷,如狂舞的金蛇,豪放浪漫,画笔一转到底,画风骤变,丝丝缕缕。笔法若即若离,飘逸灵动,再加上铸造的几何图案,使得精致的雕塑造型和绚丽的彩绘图案融为一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