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活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美,原籍襄阳,曾祖父迁居河南巩县。杜甫青年时代四处流浪,后被困长安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公元756年),杜甫被任命为左拾荒者,不久因触怒唐肃宗而被降级参军。一年后,山海关出现大饥荒。公元759年杜甫携家到蜀,后在成都、子洲、漳州、夔州等地生活了近十年。在此期间,我们驻西川的大使严武担任我们的参谋,并推荐他担任工业部的员外郎。公元768年,杜甫随家人顺流而下,漂泊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最后死在耒阳河上的一条船上。在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唐朝已经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将隐藏在过去的各种社会矛盾充分展示出来,从而造成杜甫政治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由于杜甫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不稳定,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更加真切,从而加深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因此,杜甫的诗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动荡的时代,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