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禁忌解释了什么,对历史研究有什么影响?
一、起源:禁忌始于周朝,《左传》说:“周人终必讳其神名。”但在当时,同音或近音的字是不必避讳的。两个词只有一个是一样的,没必要回避。到了汉朝,这个要求变得非常严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避免使用帝王甚至帝王祖先的名字。在唐代,同音字是必须避免的。当时的著名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晋肃”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导致其一生失意。韩愈对此事非常气愤,在《避讳辩》中予以反驳。“父亲姓晋名肃,儿子不能中进士。如果他父亲的名字叫仁,他的儿子不可能是人!”二、类型:1,避讳君主之名,称为避讳公共或国家禁忌。一般适用于过去的七代人。2.避开自己家里长辈的名字,叫避开家庭禁忌。3.避圣名就叫避圣名。比如秋姓,就是因为避开孔子的名字“秋”而生的。三、方法:1、换词,即用同音字或同义词代替。2.减笔画就是从应该避免的字中减去一些笔画;3.不要写空白。比如唐代,为了避讳李世民,在写观音的时候,把观音这个字留空,就成了“观音”。4.皇帝即位后,主动把名字改成了生僻字,让臣民不会因为忌讳而有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