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中国戏曲中的中印电影

八种戏曲让你重温传统戏曲之美。

核心提示

今晚和明天,“中国好声音-2005名家音乐演唱会”将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随后将于10月3日和5日在佛山和深圳演出。

市民走进剧院有多久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勾魂美在哪里?如何让古代艺术的精髓再次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演出前,记者采访了参加广州演出的京、昆、粤、越、川、浜、豫、黄八代表。在名家眼里,戏曲的美无处不在:“听他的话让我出汗”的歌词,悲壮而紧张的长串拍板,美不胜收;一挥手,黑脸、白脸、彩绘脸、红脸的“变脸”绝技,美轮美奂;越剧《五姑娘过生日》里的姑娘都很漂亮。黄梅戏《花儿》里“郎的花姐姐的花,岭下成双成对”的戏谑情愫,至今仍是美好的...

专家感叹,与歌剧《卡门》中的激烈激情相比,归根结底,中国人还是喜欢昆曲《牡丹亭》中“袖子那么勾,眼神那么柔,20分钟不过是调情”的爱情。多少年的巨变,古老的戏剧在江湖间飘荡,伴着丝竹的琴弦,唱着唱着,随着票友们那著名的一角,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下子“尝到了人生的九味”。然而时至今日,老戏的处境,正如昆曲志愿者白先勇所言,就像一件角落落满灰尘的瓷器,无人知晓其美。

如何细心擦剧,让它重新发光?无论是声称“川剧生存不成问题”的川剧剧院院长,还是认为“戏曲的曙光就在前方”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抑或是低调承认“戏曲已经边缘化”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毛,所有的名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夹缝中的戏曲之美注定要发扬光大 虽然暂时陷入了低潮,因为它植根于人民,植根于千千万万的人。 只有最低等的东西才能达到极大的宽容。正如黄梅戏代表马兰所说,“他们是从中国654.38+0.3亿人口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声音”。著名艺术家由衷赞叹,这场音乐会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戏曲之美。

1

传统戏曲的美在哪里?

尚:歌词以诗词为主,演唱节奏动人。

京剧的美既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它的表现魅力是多样的,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既能演帝王将相,又能演西厢记红楼。既有金戈铁马,又有才子佳人。诗词是京剧唱词的核心,唱功随节奏而动,音准很有讲究。

朱世慧和王力军:京剧之所以能成为国粹,是因为它的美在于写意。

京剧之所以能成为“国粹”,是因为它的美在于写意。京剧可以用简单而艺术的形式再现复杂的世界,用舞蹈和人物展现不同的场景。舞台布景极其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演员可以通过表演展现门、船、马,甚至千军万马,加上鞭、桨等简单道具,展现时空的转换。如果台上的演员拿着鞭子,可以表示他在骑马;手持木桨可以代表划船;在四个跑龙套的平台上转一圈,可以说是“行十万八千里”,也可以说是“领八百万大军”。然而京剧演员的“戏服”却是纷繁复杂。从妆容到服饰,从头脸到绣袍,一切都不是艺术品,用简单来衬托复杂是非常合适的。这种写意的表达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张:不同颜色的脸谱体现了京剧的美。

脸谱是京剧美的重要体现。在一个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来象征他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红脸包含赞美,代表勇敢;黑脸中性,代表凶悍睿智的男人;蓝脸和绿脸也是中性,代表叛逆英雄;黄脸、白脸是贬义,代表凶悍诡诈的人;金面和银面很神秘,代表着神和魔。除了色彩,脸书的素描形式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比如象征凶悍的粉脸,白脸的粉脸,只画了鼻梁和眼窝的粉脸,表示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一般来说,面积越大,越恶毒。总之,颜色代表个性,不同的画法规则表明个性的程度。

张静娴:三声叹息,昆曲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最能体现东方艺术之美的杰出代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美首先在于剧本。昆曲剧本文艺严谨,大量运用古典诗词,意境优美深远,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其次,美在于歌唱,歌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昆曲的唱腔往往充满叹息,委婉缠绵,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昆曲舞台集唱、舞、诗、画于一体,情景交融。在唱腔上,字少腔多,复杂精密,表演人物丰富;舞台画面感很强,全方位体现传统艺术的古典美,演员就像画中人一样。

许荷英:河北梆子声音洪亮,尤其擅长表演悲剧。

河北梆子铿锵有力,悲壮委婉,既势不可挡,又汩汩作响。河北梆子的独特美在于它铿锵悲壮的音色。俗话说:赵岩自古慷慨悲切。河北梆子擅长表演悲剧,其悲腔、高音域,能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悲愤,让观众听得酣畅淋漓。

陈智林:川剧很幽默,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川剧是中国非常罕见的剧种,它融合了昆曲、高跷、部落虎、气球、邓光五种声腔。可谓是中国戏曲声腔的集大成者。在2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它与四川话、各地移民的风土人情、民间歌舞、说唱、民间曲调等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地方戏。川剧体现了四川人幽默的性格。该剧剧本文学功底深厚,表现手法多样,就像川菜一样,色彩丰富,技法丰富。比如托举、变脸、钻火圈、藏刀等特技,都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固体体验,既神秘又亲切。

2

你能适应现代生活吗?

尚:有人说京剧的节奏很慢。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时间观念来表达古人的闲适和优雅。快则快,慢则慢。应该说,戏剧艺术的“慢”在网络时代的“快”节奏中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毛:现代人不是一成不变、一概而论的,也不是一直追求快节奏。现代文化精神是多元的,个人对美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总会有人喜欢戏剧,戏剧有魅力,有感染力。我觉得喜欢越剧的人可能更难喜欢摇滚乐。戏剧艺术起源于希腊,具有一定的宗教气质。现代人解决了温饱之后,一定会寻求一种精神媒介。“慢”的古戏,恰恰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心灵歌唱。

冼女红和陈小汉:现在,年轻一代认为传统戏曲的节奏太慢,这是一种误解。就像粤剧一样,所有节目中所有唱段的节奏都不慢。我们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和人物内心的冲突来决定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激烈斗争时,节奏相对加快,甚至紧张。所以歌剧的内容决定了节目。粤剧根据自身特点与时俱进,不是一味的加快节奏和速度而是创新。谈创新,不能脱离“传统”的“源头”,也不能从源头上切断,否则,我们的传统戏曲就失去了根基。

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于魁智:“人各有所爱”。传统戏曲的改革不一定要讨好观众。作为京剧艺术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把艺术作品打磨成精品。随着年轻观众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会真正体会到传统戏曲的美。国剧是一个长流的产业,不像流行文化追求轰动效应和巨大成功,流行文化终究是短命的,而京剧是永恒的。

王立军:前不久,天津组织了“京剧艺术进高校”两组活动,学生和观众反响非常强烈,甚至到了“偶像化”的地步。可见,只要我们的传统戏曲主动走近观众和年轻人,他们还是很愿意坐下来欣赏的。

张静娴:不同的歌剧有不同的观众。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在做昆曲的普及工作,主要针对文化界人士和大学生。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上海昆剧团每年定期到高校讲学,举办“昆曲走近年轻人”等活动,开设免费课教唱,并提供低票价优惠,向年轻人介绍昆曲的表演、行当和选曲,邀请他们上台表演,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昆曲的独特魅力。

马兰:我不刻意迎合年轻观众。我觉得好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寻求刺激的观众不应该去剧院。去剧院是给人一种美好的熏陶。我相信,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对传统的东西一定会有记忆,一定会有某个时刻会被触动的密码。他不需要每天都来剧场,一年只要有几天去看,他的心就会被唤醒。

李胜素:我认为年轻人应该主动进入剧院。如果他们在家看电视,播戏曲,根本感受不到审美氛围。这几年经常给大学送戏曲,有同学看后感叹:京剧太美了。当然,我们也需要包装传统戏曲。这就需要我们的舞台设计、漂亮的灯光、服装等视觉效果让观众眼前一亮。比如我们新排演的梅兰芳,在形式上吸收了话剧的优点。俗话说“越留越少。”传统戏曲要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著名艺术家介绍

尚(京剧)

京剧大师尚霄云的第三子,中国戏剧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五岁就登台演出,师从侯、陈、苏连汉等名家。她的声音洪亮大方,结合了“架子”和“青铜锤”,追求“个性”表现。塑造的人物或大气磅礴,或古朴苍劲,表演、演唱、朗诵同时进行,轻松而富有激情,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代表剧目:《曹操与杨修》、《贞观大事》、《于成龙》、《清官》等。

于魁智(京剧)

、伍子胥、杨派名剧《香麻传》、《野猪林》等。先后上演,以其清新的唱腔魅力和舞台风格赢得了老中青观众的喜爱,先后获得梅花奖和梅兰芳金奖。

朱世慧(京剧)

被专家称为“今日中国京剧第一丑”。他主演了《徐九经升职记》、《膏药章》、《法门的一生》等剧,据说是必演的角色。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

张(京剧)

青衣,中国京剧院著名的程派,唱、演、读、舞俱佳。演出突出了程派艺术的壮美、纯净、深邃、庄严、悠远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唱法上,它被称为“程强·张赟”。代表作有《锁麟囊》、《荒山之泪》、《春姑娘之梦》,创新首演的有《秋江》、《天问》、《白蛇传》、《江姐》等程派剧目。获得了戏剧梅花奖。

王力军(京剧)

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工人,武术家,老学生。65438年至0992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亲自授牌的剧目有《逆水行舟》、《太阳塔》等。他相貌英俊,技术扎实,演技大方,唱功了得。代表作有《拉块》《英雄义》。被授予梅花奖和“首届京剧之星”称号。

张静娴(昆曲)

他主要以名门望族和正直世家为主,表演面广,表演细腻传神,唱腔饱满,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如《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司马相如》中的卓文君等。两次获得梅花奖。

许荷英(河北梆子)

20多年来,借鉴姊妹艺术的演唱优势,形成了既有戏剧特色又有时代美感的新唱法。他是当今河北梆子的领军人物,代表作有《杜十娘》、《窦娥袁》,并获梅花奖。

新女红(粤剧)

60年来,她创办了红派艺术,主演了数十部脍炙人口的粤剧和百余部电影,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艺术形象。创造的红腔、红派表演艺术代表了粤剧的最高成就。曾获联合国亚洲表演艺术协会颁发杰出艺术家奖,联合国交响乐协会颁发表演艺术奖。

陈小汉(粤剧)

表演艺术优雅温婉,潇洒自如,做工精致,身段婀娜,尤其是袖、扇、羽。擅长用传统节目塑造人物,表达感情。其唱腔发展了粤剧的声乐艺术,形成了个人风格——有情、有情、有情、有情、有情,变化灵活,韵味十足,细腻传神,创造了独特的流派声乐“B调”。

李胜素(京剧)

龚青义,仪容优雅,声线妩媚,清亮甜美,表演规范自然,文武双全,是当今梅派艺术最光辉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获得了梅花奖。

毛(越剧)

曾师从越剧殷派,并当过学生。曾四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两次获得“梅花奖”。他是中国当代越剧革新进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在舞台上精准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赋予越剧“女性小众”全新的人文精神和商业魅力。

胡美玲(豫剧)

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成为昌派的杰出传人。擅长弹娘子旦、花旦、青衣、京剧蓝调,形成了委婉、典雅、清高的演唱特色和追求京昆风格的优美、含蓄、质朴的表演风格。代表剧目有《抬花桥》、《花木兰》、《大祭桩》等。新版《白蛇传》获得梅花奖。

陈智林(川剧)

第二次获得梅花奖。主演过《巴山书生》《托国入吴》等数十部剧。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龚文,吴,,,相貌英俊。

马兰(黄梅戏)

主演浪漫杏花村,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红楼梦,打牡丹等。他还拍摄了黄梅戏艺术片《龙女》,黄梅戏电视剧《严凤英》、《惊梦斩棺》、《西厢记》、《西游记》等。帅气的外表,扎实的功底,优美的身材,优美的唱功,获得过文华奖和梅花奖。

广州演出剧目

摘自于魁智《上屋顶》和《三家店》

李胜素的《霸王别姬》和穆的《桂英挂帅》。

于魁智和李胜素在合唱《四郎探母》中演唱了《坐宫》

王力军《野猪林》节选《雪漂》

张的《春姑娘之梦》

尚的《我的美人案》和《曹操与杨修》(清唱剧)

朱世慧的《徐九经升官》《膏药章》(京剧)

张静娴《牡丹亭》节选《如梦》《如杭》(昆曲)

许荷英《王宝钏》节选《大邓殿》《杜十娘》节选(河北梆子)“徒手打开宝箱”

毛陶伟《陆游与唐婉》节选《浪迹天涯三年长》(越剧)

胡美玲摘自花木兰《谁说女人不如男人》和《花木兰羞答答地拜》(豫剧)

马兰《红楼梦》(黄梅戏)中的“如此红尘”

陈智林的《巴山书生》和《剪黄袍》(川剧)

冼女红《昭君出塞》(粤剧)(五车二)

陈小汉范蠡求美(粤剧)

重温经典回归传统

陈至

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戏曲几千年来一直令人陶醉。《赵氏孤儿》、《穆在握》、《我的美人案》等无数佳作,描写的是胸中的理想、时代的情境、至诚和卓尔不群的精神。在“戏剧的小世界”里,他们展现的是“世界戏剧场”,那些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那些不朽的浪漫人物。

今天揭幕的“中国好声音-2005广东名家音乐会”将为您带来一场中国传统戏曲的盛宴。国内八大剧种、14位名家在广东同台演出,阵容强大,剧目精良,可谓多年来国内少有的话剧“峰会”。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的邀请,翡翠成为这一盛事,体现了广东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深厚用心。

不可否认,如今的传统戏曲艺术正面临着挑战,不仅逐渐退出城市舞台,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萎缩,部分剧种正在急剧消失。曾经有个青年演员很不敬地说:“如果梅兰芳大师今天活着,他不会像当时那么红。”的确,与戏曲几乎是“唯一”娱乐活动的时代相比,今天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了。如何让中国传统戏曲更贴近观众,像流行音乐一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这方面开了一个成功的先例。他改编的昆曲《牡丹亭》已在北京、上海、台北、香港连续演出50场,在北大、清华的青年学生中掀起了一阵旋风。《牡丹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们,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并不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当牙牙学语的孩子们惊叹于戏曲频道上华丽的舞台造型时,当年轻的学生们被袖子的曼妙流动弄得眼花缭乱时,当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突然在一段长长的咏叹调中打起盹来时,我们会突然发现,传统文化的根早已深深地埋藏在中国每一个人的心里。“中国好声音-2005广东名曲音乐会”为我国艺术大师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也为广东观众提供了一个发现中国传统戏曲之美的机会。它播下的种子,在一个民族复兴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向往的阳光下,会让我们再次在5000年的文化宝库中寻找失落的宝藏。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见习记者何(除署名外)

图:

毛,著名越剧演员。

著名京剧艺术家于魁智。

李胜素,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著名粤剧艺术家陈小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