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演变
其形式特征主要有:①大多以群组合的形式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比如祭坛和寺庙建筑在横轴上展开;以纵轴为主轴,横轴为副轴的居住建筑和宫殿建筑;曲折轴线景观建筑。无论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了抑扬顿挫,有序、高潮、结局的空间顺序。②单体建筑建模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如殿、亭、廊等造型都是由桥台、屋身、屋顶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到了清代,这种标准化达到了极致。(3)木结构梁架组合形成的巨大屋顶,以及坡顶柔和的曲线、笔直的屋脊和上翘的飞檐,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显著的形式特征。④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的隔断、风扇、窗帘、屏风、古董架子等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多变空间,产生迂腐含蓄的空间意象。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画的表现。并以此来标志档次和功能的区别。
按照时间序列,中国的建筑艺术可分为秦汉、隋唐、明清和近代四个阶段。
(1)秦汉时期。早在商周时期就初步形成了四合院形式、对称布局、木梁框架结构、造型单一、屋顶宽大等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但由于诸侯割据,南北有别。秦汉时期,随着政治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建筑风格趋于统一。其特征在于,城内广场分等级,用高墙封闭。宫殿和陵墓多为高大的梯田式建筑群,其中单体建筑规模巨大,多以十字轴线铺展,并饰以夸张、错综、色彩丰富的雕塑和绘画。布局舒展工整,伦理、等级、秩序等内涵清晰,呈现出浑厚质朴的风格特征。
②隋唐。汉末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隐居山林的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画的出现,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之外又增添了许多浪漫情怀。到了唐末,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盛唐风格。宏伟而规整的都城,宏伟而绵延的宫殿和寺庙,规模宏大而多样的寺塔和石窟,以丰富的造型和华丽的装饰,呈现出博大而优美的风格特征。
③明清。经过五代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18世纪的清代达到最成熟的阶段。城市街巷规格方方正正,宫殿、陵墓建筑千篇一律,但造型日益增多,技法多样,造园艺术空前繁荣。其整体风格婉约、典雅、严谨、清晰。
④现代阶段。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西方文化的东传,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化,20世纪的中国建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园林建筑中,建筑比例增加,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美观。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化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古代雕塑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间雕塑。秦汉至隋唐是其发展的高峰。20世纪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大型纪念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国的原始雕塑主要是人类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器雕塑,以及石头、骨头和玉石材料的雕刻。人物大多是附在实用物品上的装饰品。大多是捏塑、粘塑、锥刺而成,随意性很大,形象简单幼稚。但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头像和残片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在5000年前就有了木架支撑、分层敷泥等原始雕刻方法。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铸造为主。商代的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神秘和威慑的色彩。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现实理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变得丰富多彩。在商周时期,除了礼器之外,还有一些实用的青铜器、石雕、骨雕和玉雕,如器皿的支架和底座,或造型巧妙、做工精细的人物或动物。
此外,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组青铜人像,造型巨大,形象夸张,与中原遗迹明显不同,可以提供古代巴蜀文化的一瞥。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荣。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雕塑群。其成型方法是模压和手工成型相结合。粘土轮胎成型后,在窑中烧制并上漆。它体积庞大,数量众多,形象真实,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汉代的重葬风,制作了许多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造型简单,表情夸张,注重动态。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雕,简洁概括,在丰富中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之美。随着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都是在这个时代开凿的。总的来说,北魏时期的造像在形式和风格上都受到了印度或西方风格的影响,庄严而朴素,在沉默中表现了佛的力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审美时尚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骨骼美、形象清的褒服新风格。此外,南朝的墓葬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雕塑。其中最突出的是镇墓兽,体型巨大,造型奇特。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全盛时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的石雕。其雕刻技法流畅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既体现了唐代博大雄浑的时代精神,又展现了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形象的写实性和个性化。那些佛教人物被赋予了世界的性格和外貌。陵墓雕刻,以顺陵的石狮和昭陵的刘军为代表,朴实无华,注重动态,反映了万物的宏伟。此外,最能代表唐代俑艺术水平的是真实生动的三彩俑。
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征。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至宝圣思的彩塑,都生动地展现了世界的情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辽代大同下花岩寺的菩萨塑像,姿态婉约,神韵含蓄,衣饰华丽,极有唐雕塑遗风。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砖俑,虽然体积不大,但生活气息浓厚。元明清时期的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宫殿、园林中的雕塑上,起到了点缀世界、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张明善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以后,中国雕塑的题材、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雕塑家和纪念性写实雕塑。20世纪80年代以来,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环境雕塑与小架雕塑并驾齐驱,在艺术理念、创作技法、材料等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它不仅创造了各种形式,而且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方法上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传统中国画主要使用软刷和墨水,用黑白线条和装饰色彩描绘图像。相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更注重主观感受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绘画从西方获得了许多借鉴,并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发展。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
中国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刻在岩壁和兽骨上的图案,绘在陶器上的图案,绘在地面和墙壁上的人和动物的造型,虽然粗糙幼稚,但具有在平面空间表现形象的基本表现,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据记载,周朝已有历史人物画像,春秋时期有大型壁画。从楚墓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漆画、帛画可以看出,线条造型的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非常发达。有壁画和肖像画,有历史画和超自然画,题材多样,类型各异。当时可以看到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画等。其壁画生动简洁,笔法朴实无华,以简单幼稚的形式表现出运动感、力量感和速度感。其画像砖多为各种生活场景,造型夸张简洁,注重整体动态描写。
它的丝绸画充满了浪漫。如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无衣帛画,制作精美,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多变,用石头、青石、绿色等矿物颜料着色,依然清新美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空前繁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最精彩。卷轴画的出现以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文人画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和理性的新阶段。人物画趋于成熟,准确的身体比例、优美的线描、深入的表情刻画,取代了汉代绘画中天真幼稚、动态表现的特点。同时最早的山水画出现,中国最早的独立画论产生。隋唐时期的绘画仍然以宗教题材为主。佛教的盛行不仅为画家提供了施展创作才华的物质条件和观众,也确立了画家的社会地位。因此,许多画家从事寺庙壁画的创作,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水平。与此同时,表现世态人生的人物画高度繁荣,将人物画从南北朝的“素雅”推向了“精当”的境界。随着山水画的迅速发展,花鸟、鬼神、牛马、房屋等。开始成为独立的家族,一时间名家辈出,使得唐代的绘画异彩纷呈。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顶峰。寺庙壁画式微,世俗生活、山水、花鸟成为画家更喜爱的题材。绘画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而审美、情感、娱乐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人画家的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更加注重诗意的表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加精良和精致。水墨画比以往更加成熟,重彩画更加工整美观。总的来说,宋代的绘画更加细腻,更加多样化,更加抒情有人情味。绘画功能的转变也改变了其创作和欣赏的结构。元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处境和文人画思想的扩张,使绘画有了时代的转折和变异。元代绘画以卷轴为主,用纸较多。纸可以充分发挥渴笔的功能,从而使笔法空前丰富。与宋画相比,纸更能表现物体的各种质感和艺术家细腻的感情。
宋人提倡以诗入画,强调空间感和情趣的变化。元人提倡用书作画,强调笔墨的形式感。从绘画本身来看,元画向完美迈进了一大步。到了明清时期,山水花鸟画更加繁多,宗教画和人物画则有所衰落。明代山水画流派众多,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风格。明中叶以后,雅俗合流。著名画家涉足文学插画、年画、手稿的创作,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清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如四画僧、四王、金陵八家等。凸显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乾隆年间(1736 ~ 1796),晚清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的出现,让清代中后期的画坛重新焕发光彩。雅俗共赏的趋势更加明显。辛亥革命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的绘画在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面临着多重选择的可能。但艺术为生活,绘画创作与实用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成为主流,写实绘画逐渐占据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徐悲鸿画派和前苏联绘画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绘画为政治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绘画朝着多层次、多状态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用毛笔写汉字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风格。强调用笔法的灵动、顿挫、顺从、刚柔、浓淡、干湿来创造优美的规则和结构形式,以此来表现书法家的文化修养、性格和情操。
中国书法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主要字体形式。篆书是商周战国时期的常用字体,大多刻在甲骨文、青铜器或竹简、帛书、石头、陶器上。到了秦朝,小篆成为中国统一使用的字体。其结圆而长,笔画对称,头隐尾护,圆而美。汉代盛行隶书,字体宽平,左右舒展,横绘如燕尾蚕头,装饰意趣浓厚。楷书从南北朝到唐代发展到顶峰,字体方正,笔画结构整齐。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刘公权等书法家留下的不同风格的楷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草书经过草木,发展成了狂草,笔线连绵,跌宕如闪电。这本书在唐代也很流行,以张旭和怀素最为著名。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简洁流畅。它形成于汉代,成熟于晋代。历代书法家都用行书字体创造了自己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一方面,它旨在满足人们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制造技艺闪耀着中国劳动者的智慧。因此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的发展。
中国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按功能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按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艺术和工业设计;按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水平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根据材料和创作技术,传统工艺美术可以分为六类:雕刻,刺绣,编织,金属,陶瓷和漆器。现代工艺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
原始人制造的第一件劳动工具,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的远源。从简单的工具到新石器时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缝纫、编织、制陶等工艺,都清晰地展示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形状和彩色图案的陶器。在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华丽的青铜礼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艺术的代表。到了汉代,青铜造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漆器、丝织品、釉陶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南北朝时期在青瓷烧制和织锦技术上的成就最为突出,风格趋于华丽。到了唐代,织锦、陶瓷、金银器、漆器等工艺全面发展,生产水平和规模空前。富丽、奢华、饱满是唐代工艺造型的风格特征。宋元时期制瓷技术蓬勃发展,瓷窑遍布中国各地。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和定窑五大名窑的产品最具特色。
造型典雅,釉色晶莹剔透,制胎精湛,窑烧技艺享誉世界。明代资本主义的出现,将其工艺美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工艺美术全面发展。它的整体风格是简单、有力和庄严的。清代的工艺美术在品种、形式、技法、技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巅峰时期。与时代和上流社会的审美情趣相协调,其风格日益雕琢、精致、繁复。20世纪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美术衰落,风格清新、明快、简洁的现代工艺迅速崛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在形式和内涵上与现代社会文化和人们多样化的审美心理密切相关,种类之多、风格之多变、技艺之高超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们一方面建构了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影响和更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中国的美术产生于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雕塑、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发生了演变,而且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特传统和体系。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说是最早的工艺品。此后的商周青铜器、战国漆器、汉唐丝织品、宋代刺绣、明清景泰蓝、瓷器,都是极其精美、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精美,技艺高超,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种丰富。如:金属工艺品、漆器、陶瓷、编织、刺绣等。中国的工艺美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他们走向世界已久,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朝光绪年间,官方称之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流派,是中国农村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多用于新年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愿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以木水印制作。老版年画因为画幅大小和处理方式的不同,名字也不一样。整幅称为“宫尖”,三张纸称为“三才”许多细致的工序称为“画宫尖”和“画三才”。金粉涂的颜色称为“金宫尖”和“金三才”。6月之前的产品称为“绿版”,7、8月之后的产品称为“秋版”。
各地年画的称谓不一,从北京到苏州,从浙江到福建,从四川到斗方。今天,年画在各地逐渐被称为“年画”。年画是中华民族祈求吉祥、迎接新年的一种民间工艺,也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人们把年画称为“纸画”,宋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为“画画”。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学者李广庭在文章中写道:“扫完屋就贴年画,是儿戏的耳朵。”年画由此得名。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风格简约,大气活泼,所以线条简单,色彩鲜艳。内容包括花鸟、胖孩子、金鸡、春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中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这些地方制作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地。上海有“月牌”年画,四川、福建、山西、河北甚至浙江等地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