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历史

今天的遵义市,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巴、蜀、夜郎等国的版图。秦汉时期,犍为设郡。唐朝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亳州。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亳州改隶遵义军民府(划归四川)和平岳军民府(划归贵州)。清初,遵义府改为贵州省。辛亥革命后,废弃政府的建立。民国二十四年(1935),贵州省有11行政监察区,黔北第五行政监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至遵义县(今红花岗区)。1949 11十月,黔北各县相继解放。遵义地区建立后,称为遵义地区,现在是遵义市。

由于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原因,遵义形成了独特的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地方文化艺术。在其文化的深层,隐约可以看到巴蜀文化智慧闲适的光环和当地少数民族勤劳、淳朴、勇敢的精神。从现存的文物来看,位于红花岗南郊的杨灿墓,其墓内石雕工艺精湛,结构规模宏大,墓内残存的铜鼓、陶器等器物及雕刻饰品工艺精美。与中原同时代的其他文物相比,毫不逊色,可见遵义当时的文化艺术相当发达。在现代,名人辈出。正真和莫友芝也被称为西南儒林,他们在晚清时期以儒林著称。黎庶昌去过日本两次,他因帮助日本而受到表扬。宫考发掘了杨,可惜没有展才就死了;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宝华,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辈和著名作家齐先爱都来自遵义。纵观遵义的历史文化,从汉代的谢仁、胤禛等“三贤”,清代的正真、莫友芝、黎庶昌等“三儒”,到抗战时期的瓶底会议、浙大迁址,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依托,融合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她是贵州文化,甚至是中国。

至于长征中的遵义会议,那是划时代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