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简单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个中华瑰宝吗?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的?

(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华第一奇观”。

她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象征着中国古画的巅峰,是中国文化中的传世瑰宝。

宋代书画家张择端曾在汴京索国寺居住。一次偶然的机会,宋徽宗参观了索国寺,认识了张择端,于是宰相把他叫到翰林书画院。

张择端来到汴京城,看到繁华的都市风光,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一方面赞美当时的盛世,另一方面又想保留如此壮丽的景象。

(张择端)

于是,他下定决心画一幅画,描绘汴京的繁华景象,供后人欣赏。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近千年,为我们了解北宋的社会面貌奠定了基础。

张择端就这样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名作《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汴京城的热闹景象,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奇观”。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纳入故宫;靖康之变后,落入金人之手;工匠入宫后,进宫做工,用赝品换宫,多次转卖;严嵩夺得明朝,然后销声匿迹。

清朝的时候,我在搜查内奸大臣的财物,在故宫收藏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张图。后来被溥仪偷出了皇宫。解放后,《清明上河图》重回祖国怀抱,最终进入故宫博物院。历经波折!

(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以丝绸着色,用散点透视构图。全图以长卷的形式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风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张择端画了大量的人物,还有牛、骡、驴等牲畜,还有汽车、轿子、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画面采用鸟瞰全景的方式,聚焦当时汴京城东南角的民俗区。整个框架长而不杂,密而不乱,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画中的场景,从寂静的原野,到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墙,都是井井有条,比如船、车中的人物,集市上的人物,摊贩陈列的商品等等。

(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图》既是山水画,也是民间画。有官,有农,有工,有商,有僧,有道士,有官,有女人,有小孩,有老人等生活场景,包括赶集,走街串巷,喝酒,推船,拉车,一起说话,坐车,骑马。

同时,大街小巷极为繁华,有餐馆、茶店、衙门、阁楼、小吃店、塔、桥、码头、船只等等。

整卷无缝,场景包含人物,人物融入场景。画中人物、场景、细节、复杂、运动、聚散的关系恰到好处。

整幅画体现了画家张择端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绘画技巧。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鼎盛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历史见证。她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奇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