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湖南红色旧址

在长沙县城东北角,距县城约50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美丽乡村——开慧镇开慧村。村内有两座山峰,浮峰和隐珠,一条晶莹剔透的板仓溪从中流过。村子中央是一栋朝东的黄色土坯四合院,掩映在浓荫掩映的树木和摇曳的竹林中。院正门嵌着一块毛泽东手书“板仓”的红方匾,两边贴着“忠信是长家,诗词万古长青”。此屋建于清末,土坯木结构,现存36间,占地约1.400平方米。1901年165438+10月26日,房子北厢房出生了一个女婴。清晨,飘峰被环绕,映衬出杨家大宅。父亲杨昌济非常高兴。他给女儿取名开慧、霞霞、云锦,把希望寄托在女儿光明灿烂的人生上。多年后,杨开慧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

郭旭:“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20世纪初,中国遭到外国列强侵略,内部改革失败,国辱民困,文明蒙尘。读过大量诗书的杨昌济忧国忧民,但形势不妙,只好隐居乡间,自学成才。女儿两岁时,杨昌济怀着教育救国的远大志向,只身赴日专攻教育学,后赴英德,十年学成归来。年幼的杨开慧虽然没有父亲陪伴,四岁就开始学习,但六岁前就熟悉了《百家姓》、《木兰词》等书籍。七岁时,她成为杨公庙政府第四十小学(现开慧学校)的第一批女学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一直对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杨开慧逐渐养成了“为国而战”、“为民而贡献”的信念。每当有人问她以后打算做什么,她总是坚定地回答:“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1913、杨昌济回到湖南,在长沙当了一名教师。父亲经常在家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前来求教的学生谈论天下大事,探讨求学之道,寻求救国之道。杨开慧和很多人才讨论学习,救国救民的感觉越来越热烈。当时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许下“为救国,愿终身不娶”的誓言;向警予、蔡畅等女校学生也表示要“委身国家,永不结婚”。杨开慧对此非常认同。她曾经独身,性格温柔内向。她在手稿中透露,“我对嫁给他(毛泽东)不抱希望”,“我已经决定单身终身”。后来,志趣相投的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了,但他们自力建国的志向从未改变,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携手前进,并肩战斗。

殉难:“砍头就像风吹过”

1918年夏天,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杨开慧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此时的杨开慧是进步刊物《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李大钊等人在《新青年》上阅读和阅读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文章,深受她的影响。1920年夏天,她得知毛泽东正在集资建立文化书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即劝说母亲拿出父亲病逝时北京朋友赠送的“奠酒”,送给毛泽东。9月9日,长沙朝宗街文化书店开业,成为毛泽东党建活动的重要联系点。5438年6月+10月,杨开慧成为湖南第一批女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1921年底,正式加入中国* * *产党,是最早的女性党员之一。

入党后,杨开慧一直在艰苦危险的斗争环境中负责湖南的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她在各个秘密联络点不知疲倦地工作,收集工人运动的动态和秘密信息,传递党的文件和毛泽东的指示。接待全国各地来访的工人代表,担任工人夜校教师,广泛宣传党的主张。为了革命的需要,她的足迹遍布长沙、上海、广州、武汉、韶山。1927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她仍努力发展地方党组织,参与组织和领导地下武装斗争,在长沙、平江、湘阴三边坚持斗争三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不幸被军阀俘虏。在狱中,她满怀对党的热爱,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愤怒地向狱友揭露敌人的残暴罪行,鼓励大家为* * *资本主义奋斗终身,并教导一同入狱的儿子毛将革命进行到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折磨,她不屈不挠,大义凛然地痛斥:“砍头就像风一样吹!”死亡只能吓退懦夫,吓不倒* * *制作人。"

乡愁:“我的心挑了个重担”

1920年冬天,杨开慧以“不似俗人”的非凡勇气,在第一师范的宿舍里,不坐轿子,不戴鸡冠,不戴面纱,与毛泽东组建了家庭。婚后,在党内没有地位的杨开慧一直以家人的身份与毛泽东并肩作战。在家里,她不仅承担繁重的家务和照顾家庭的日常生活,还积极担任丈夫的工作秘书,整理材料,抄写文件,签发文件,全力协助丈夫开展革命工作。毛泽东的光辉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凝聚了她的心血。

从1922到1927,杨开慧生了三个儿子。由于毛泽东生意繁忙,三次送货都未能陪伴妻子。但杨开慧一点都没有抱怨,对丈夫充满了理解、包容和关爱。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她放弃革命工作,只是给她的感情世界增加了一份牵挂。她在手稿中写道,“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个是他,一个是孩子,谁也解不开。”1927年8月起,毛泽东离家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一个人支撑着老母亲和小儿子的家庭。一边担心丈夫的“脚病好了没有,防寒的衣服准备好了没有”,她不得不为老母亲和孩子的未来提前做准备。随着“白色恐怖”愈演愈烈,她有了一种死亡的预感,把充满深情的信件藏在了家里的夹缝里。

夏光褪去了悲伤,它的光辉照耀着人们的心灵。1930 165438+10月14年仅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支石岭英勇牺牲。村民们眼含热泪,连夜将烈士遗体运回板仓,安葬在老房子右侧的棉花坡上。1966 165438+10月,杨开慧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杨开慧纪念馆同时成立。如今,由故居、烈士陵园、杨公庙、展览馆等组成的杨开慧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百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成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作者是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特约研究员)

(摘自《新乡评论》第24期2021)

积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