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毛主席诗词悼念的国家级将领是谁?

被毛泽东称为“海鸥将军”的人名叫戴安澜,绰号“海鸥”。因此,戴安澜成为唯一一位被毛泽东悼念的国军将领。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县丰和村(即牛埠镇)人。他出生于1904 165438+10月25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升任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国民党军担任第73旅旅长、第89师副师长。

1939年,戴安澜晋升为国民党军第200师少将军衔。他今年才35岁。据笔者考证,200师是中国陆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1939年冬,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杜率部在昆仑关(广西南宁市东北宾阳县附近)抗击日寇。昆仑关地势险要,有“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之势。占领昆仑关的日军是日俄战争时期号称“钢铁军团”的第5师团主力12旅,后来增援的两翼由旅长少将·中村正夫亲自指挥。杜部将军率机械化师作为正面反攻,采用火牛战术,冒着密集的炮火,攀上日军堡垒,摧毁敌人的层层铁丝网等工事,重创日寇。

戴将军亲自上辎重指挥冲锋,首克同兴保。昆仑关战役一个多月,全军覆没6000余人,俘虏多人。敌军旅长中村正夫和联合旅长木之介在唐久和昆仑关之间被杀。昆仑关之战让日军12旅名存实亡。中国军队伤亡14000多人,但其基本干部仍然健全。中国军队得以歼灭日军一个精锐旅,基本消灭其各级指挥官,首次击败日军“钢铁军团”。戴将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仍英勇作战,因此获得了两党共同授予的三黄“保定”勋章。戴将军初抵昆仑关部署阵势时,气势恢宏地说:“中国古代有一个上元三鼓攻取昆仑关的精彩故事,我计划元旦夺取昆仑关。”后来如期被抓获。此役之后,戴安澜被誉为“当时标准的年轻将军”。

19411二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强攻香港、关岛、威克岛、菲律宾,并入侵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新加坡军港。然后深入东南亚国家,入侵缅甸,向西进入印度洋,直奔安曼群岛的大门。驻缅英军一路溃败,士兵毫无斗志。日本侵略者步步进犯北方,对中国西南边疆造成了严重威胁。

1942年初,中国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3月18日,戴将军率领5军200师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缅甸南部的铜鼓(东瓜)地区,与侵华日军第55师展开激战。戴独自深入,奉命坚守10天,等待援军。

铜鼓地区是平原,没有防御地形。3月20日,日军向驻扎在铜鼓的200师团主要阵地发起进攻。面对日军,戴安澜表达了誓死战斗的坚定信念。当天晚上,他召集师、营以上军官开会,率先作了遗书,说:“这次远征,是自唐明以来,一次打动外国的盛举。哪怕是战斗到一兵一卒,也会坚持下去。”并宣布如下命令:“师长如在战斗中牺牲,由副师长接替;副师长去世,由参谋长接任;参谋长死了,由步兵司令代替,各级照此办理。”

经过十多天的激战,敌人终于无奈,纷纷增援,直到兵力达到我军的5倍。然而死亡人数是我军的5倍多。戴安澜将军的名声吓坏了敌人。这是中国远征军对英缅军队做出的巨大贡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也进行了报道,并表示赞赏。这是二战前期远东战场上唯一的好消息。

戴安澜将军完成了坚守铜鼓,等待援军到达的使命,于是他奉命突围。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他进入了柯堂集据点。后来由于大量侵华日军从泰老边境逃入我军后方进行围攻,戴将军孤军奋战,四面受敌。情况危急,上级紧急命令他突围回国,相机歼敌。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守到泰国、缅甸、老挝的原始森林地带野人山。他没有衣服,没有食物,花了70多天爬山越岭,准备极其困难。

敌人根据危险封锁了敌人。1942年5月7日,下着倾盆大雨。戴安澜将军在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人阵地时,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血流如注。当时没药没药,伤口红肿溃烂。当他进军毛榜时,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5月26日下午5点40分。才38岁。全军一听,都泪流满面。

回国后,200师官兵护送戴安澜将军的灵柩,途经昆明、桂阳,前往全州,安放在香山寺。一路上的人们,庄严地饮酒祭品,无不热泪盈眶,哀叹英雄的逝去!当时,他的精神和功绩受到中美英两党和盟国的高度赞扬,称他是近代中国军人中“在异国立下功勋,提高伟人威望”的“第一人”。

按照美国官员的说法,铜鼓保卫战是“缅甸所有保卫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防御行动,为该师及其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说,铜鼓保卫战“在中国抗战史和世界大战史上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泰晤士报》称之为:“无论铜鼓的命运如何,更何况。但被守军包围,并以小股兵力与之英勇作战的经历,真的为中国军队的光辉史册添上了新的一页。”

4月1943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中国两党领导人也纷纷题诗、挽联、敬献花圈,对戴安澜的逝世给予高度评价。重庆蒋介石献上一副挽联祭奠戴安澜:虎头食肉负,观长征,与敌不欢;马哥雄心勃勃的埋了尸体,却又后悔没有收集到大的荣誉。给假期望的痛苦是什么?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写下了本文前面提到的壮丽的挽歌,以悼念戴安澜将军不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