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指的是什么时候?

战国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54年。战国时期,因战争空前激烈和频繁而得名。经过春秋战国初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初期,齐、楚、燕、汉、赵、魏、秦七个大国基本形成,史称“战国七雄”。当时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吞并与分化非常激烈。朝鲜、赵、魏三国从原晋国分裂出来,齐国国君由姜改为田,东周天子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推翻。为了丰富强兵,以一己之力统一天下,七国先后进行政治改革,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方面是废除和削弱贵族特权,增强国力,给平民更多的好处。政治改革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地主、自耕农和佃农。因此,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空前提高。不仅铁制农具和牛耕成为主体,而且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出现了都江堰、叶城十二道、Gap、郑国渠等重大工程。冶铁、盐煮、纺织、漆器、陶瓷、船艇等行业都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的丰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齐国的临淄,赵的邯郸,楚的宛城,韩国的荥阳,都成了繁华都市,各国都有了自己的货币。

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儒、墨、道、法、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及其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成为中国古代继老子、孔子、墨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留下了千古佳作。历史、天文学、农业和医学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春秋战国虽然政治上分裂,但在思想文化上却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这个高峰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给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公元前221年,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取得胜利,持续500多年的分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