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

民间音乐泛指在民间形成和流传的各种音乐体裁,如中国民歌、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区别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方式和专业音乐的书面方式,以及不同创作方式所产生的不同创作技法、风格和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悠久,专业音乐创作起步较晚(本世纪初),除了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中国音乐中还有一种?传统音乐?的概念。所谓传统音乐,是指有一定流传时间的,非当代的音乐。在中国,清朝以前形成的音乐通常被归类为传统音乐。传统音乐包括历史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具体到民乐,传统音乐包括传统民乐,但不包括新兴民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首先,很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都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要么起源于民间音乐,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的各种变化;或者说它没有经过很多加工和改造,表现出强烈的民乐印记。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法仍然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口头创作方法的特点。比如在书面音乐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即兴创作空间,有地域流派的出现,有一首歌多用途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乐器。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和嵇康都以弹古琴而闻名。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钢琴家为此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从音乐传承、师从、演奏风格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自成体系的钢琴流派,并有专门的乐谱。这个乐谱叫做。减法谱?始建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伴随着古琴曲的创作和演奏技巧的,还有古琴曲的理论。汉代蔡邕的《曹勤》是一部阐释秦乐的书。书中对47首钢琴曲进行了分类记录,并对其作者、命运、创作背景以及与作品相关的故事进行了描述。宋朝时,朱写了《秦史》。本书共六卷,是对历代琴师的评论和专论。在几代人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蒋克谦主编了《明代秦书全集》。这本书有22卷。前20卷是历代琴学的记载,后2卷收录了62首琴曲。也就是说,发展至今的古琴音乐艺术,既有历代流传下来的、积累下来的乐谱,也有不同传承关系、不同演奏风格的流派,还有收集、总结、推动古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成果,这些都与民间音乐有很大的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乐谱,也没有出版乐谱的书。民间音乐在宫廷主持、文人编纂的音乐历史文献中没有特殊地位,记载很少,从古代文献中很难看出其发展;由于口头传授的传播模式,民间音乐不断产生新的创作,也随着历史的动荡而不断失落,缺乏像历代古琴音乐那样的扎实积累和创新;由于民间音乐在宫廷和文人心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很少有人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历代伟大的民间艺术家的音乐艺术创作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可想而知,民乐因灾难或后继无人而断裂的现象在历史上经常发生。这些情况与古琴艺术的发展大相径庭,但古琴音乐虽然有传有论,演奏者以文人为主,但也具有即兴性和地方流派的特点。比如像古人描述的:?吴声恬静婉约,长江若流广而不绝,有社稷之风;蜀之声不耐烦,若激流冲雷,一时帅。?([宋]朱的《琴诗》载有[唐]钢琴家赵的话)这些特点类似于口耳相传并局限于一定地域范围内发展的民间音乐。

再比如昆曲。昆曲起源于南曲,南曲是一种南方戏曲的音乐剧种,从南宋开始流传于中国南方各地,而南曲则起源于浙江温州的民间歌舞。南曲是中国最早的戏曲之一。南曲作为一种传统戏曲曲调,仅仅用民歌是不够的,所以南曲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宋词和传统音乐。在宋词和传统音乐中,既有文人音乐的成分,也有民间音乐的成分。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南曲与各地的地方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戏曲曲调。比如索赔?明代四大调?海盐腔、余姚腔腔、益阳腔、昆山腔,皆出于此。

元末,南戏流经江苏东南部的昆山,结合当地语言和音乐,由当地乐师演唱推广,故明初称为昆山戏。后来,生活在太仓的魏良辅和其他一些艺术家改革并吸收了其他地区音乐的优点,总结了一系列的演唱理论,形成了委婉精致的昆曲演唱体系。万历年间,昆曲从吴中流传到江浙一带,又传入北京、湖南,很快取代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明末清初,昆曲流传到四川、贵州、广东等地。昆曲传入各地后,与当地方言、民乐相结合,演变成许多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体系。清代中叶以后,各地昆曲逐渐衰落,江南仍有南昆,京北昆,温州永嘉昆,湖南项堃。

在昆曲的发展繁荣阶段,从剧本的创作者到音乐的改进者,大部分都是学者。比如对昆曲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魏良辅,写《浣纱记》的梁晨宇,都是有才无才的人。另外,昆曲的歌词温柔敦厚,有些甚至晦涩难懂。昆曲的音乐委婉细腻。严格来说应该算是文人的音乐。但是,从昆曲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方面与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发展至今的昆曲音乐也具有多用途和地方特色。在一些远离大城市的区县,那里的昆曲更朴实,更接近民乐。此外,与昆曲同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也发展至今。虽然制作和流传的时间一样长,也使用了昆曲调等传奇剧本,但在音乐上保留了更多的民间传统。

除了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复杂关系之外,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也与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西周到唐代,朝廷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形成了传统,并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进入宫廷后,民间音乐作为宫廷内外的礼乐,不同程度地被政府中的官员和艺人改编。南宋以后,朝廷废除了专门收集、整理、训练和演奏音乐的机构,基本上采取招募民间艺人入宫演奏的办法。宫廷对民间音乐的使用,一方面改变了民间音乐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力量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宗教音乐中也有大量的民乐元素。比如北京佛教寺院的管乐,云南多民族间流传的道教洞经音乐,包括明清调,各种传统戏曲,民间器乐。

中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郑振铎说:正统文学的发展与?通俗文学?与的发展密切相关。像五言诗,汉乐府,六朝新乐府,唐五代的词,元明的歌,宋金的歌,哪一种新的文体不是来自民间?当民歌逐渐销声匿迹的时候,这种民歌却成了文人所有。?(中国通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2月1954)

此外,民乐本身也有不同的成分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民歌中的劳动歌、山歌、农村调的主要创作者和演唱者,基本都是农民。这些歌曲多作为歌手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在曲调上很少加工,感情真挚单纯。在属于民歌范畴的都市小调中,演唱者往往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职业艺术家或半职业艺术家。这些歌曲多用于街头、餐馆、茶馆演唱,很多普通市民或有钱人听。这些曲调为了换取报酬,迎合听众的兴趣,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形式上艺术化、商业化,内容和形式上世俗化、复杂化:真诚坦率,冲破旧伦理的束缚,寻求个体解放,表现小生产者狭隘、弱小、消极甚至低级的利益。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说唱)也是如此。据统计,中国现代曲艺和传统戏曲有300多种。在众多的剧种中,有文化艺术水准高的品种经常或主要在大城市演出,也有文化艺术水准相对较低的品种很少或基本不在大城市演出。那些经常在大城市演出的品种,比如京剧、京韵大鼓,在历史上都是文人创作和表演的,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借鉴大城市的其他姊妹艺术,这样才能做到兼收并蓄,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更多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它也表达和传播着统治阶级、文人和公民的艺术品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音乐生活的发展中,更多的专业作家和艺术家参与到民间音乐品种的表演、改编和创作中。而建国后发展繁荣起来的民间音乐,更是离不开专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但这种创作并没有脱离民族音乐的基础、性质和传统积淀,也没有脱离中国民族音乐的长期特征。所以这种创作和专业的音乐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