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城市规划1000字,谢谢。
汉末,封建割据势力结束混战,西晋短暂统一后,经历了长达200多年的南北朝分裂,中国历史进入新阶段——隋唐(隋581-618,唐618-907)?——这是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时期。此时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的首都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不仅沟通全国,而且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它是东方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长安也是一个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宾客众多的城市。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基础上,当时的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堪称中国封建前期都城的一大杰作。
(一)城市的位置
隋朝建立的大兴城,奠定了唐代长安的形制和规模。公元582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在关中平原建大兴城。当时考虑到汉代长安旧址水质不好,供水困难,特别是土地面积不能满足统一帝国新都的需要,所以选择在汉代长安南部修建新址。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巨大贡献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宇文凯支持了建设工作。为了规划新城,他们先后到洛阳、邺城考察,吸取其优点,结合新址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这种先调查后规划的工作方法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优良传统。
新址在利用自然条件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城市的选址和布局上,充分把握和利用了自然环境的特点。城北枕为“龙首院”(这是一个略高的平台);钟南山子午谷以南,左右各有一条水流(八水、风水)。在这个总布局下,确定了城市的中轴线(【注】:“子午谷直前,龙头山在后,堤岸在左,风水在右”)。
在建筑选址上,也力求充分发挥有利的自然地形条件。长安地区有六个港口,当时称为“六坡”。市区的重要建筑有宫殿、衙门、寺庙、官邸等。尽量把它们建在这些制高点上,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安全,争取高爽的自然环境,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丰富城市的立体轮廓。
(2)规划布局
唐代长安的规划布局很有特色:
1.布局严谨,规模庞大
长安是隋唐时期新建的城市。它的平面是一个整齐的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面积84平方公里,比明清时期的北京还大22平方公里,相当于明代Xi安城的十倍。
长安的城墙方方正正,加强了尺度布局的严谨性。长安城有十七门,东南三门,西三门。一般有三门,中轴线上明德门有五门,各门上有城楼。从近几年在唐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中描绘的建筑形状,我们可以想象其宏伟的外观。
2.宫城是主城,分区明确。
宫城位于城北中心,是天皇居住和处理国事的地方。(东西宽2820米,南北宽1492米)其南部为皇城,封建政府机关所在地。在宫城和皇城之间,有一个平坦的方形广场,宽441米。它是中国早期最大的宫殿广场。皇城南中部有纵贯南北的朱雀门大街,形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
自公元634年起,原本作为避暑胜地的大明宫,就建在了北方的“龙首院”上。在这片高地上,你可以远远地俯瞰钟南山,细看城巷就像置身于宫殿的栏杆下(“如在槛中”),正面对着巍峨独立的大雁塔。汉元寺建筑群是大明宫的主殿,东西两端各有平行回廊,与大殿、亭台相连,造型浑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宏伟建筑风格。
3.街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长安城由14条南北向街道和11条东西向街道组成,形成整齐的网格状街道网络系统,加强了城市平面布局的严谨性。其中,有三条南北向的大道朝南,三条东西向的大道横跨东西门;被称为“六街”,是长安城的主要干道,与城际交通隧道相连。
街道等级分明:第一级为100-155米的主要街道宽度;第二层次是普通的方立街,宽度39-68米;第三层是顺城街,宽20-25m。其中中轴线上的朱雀门大街最宽,为155米。街旁有沟渠,两旁种着行道树(如槐树、榆树)。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是骑马,妇女也能骑马,《虢国尤春图夫人》可以证明。宽阔的街道便于骑兵驰骋,也有利于贵族官员庞大的仪仗队伍上街巡逻。所以这种街网系统是适应当时城市生活需要的产物。
4.房是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
因为街道划分整齐,所以广场的布局是对称的。长安城内有110街坊,大小不一,最小的街坊面积为27.9公顷(南北500-590米,东西558-700米)。第二小街坊占地50余公顷(南北500-590米,东西1020-1125米),最大街坊占地90余公顷,位于皇城两侧。(南北长660-830m,东西宽1020-1125m)。附近有夯土。小区里有两种路:一种只有一条人行横道,一种是十字街。十字街街区划分为16个社区,大部分市民居住在该街区。只有达官贵人和大寺庙才有特权打开从街坊到临城大道的大门。车间里管理严格,车间的门都是定时开关的。唐代长安的人口,全盛时期可能有近百万。事实上,方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城市,可以容纳数万人——城中之城。敦煌壁画上的“华严城”可能就是这种作坊的反映。
[注]敦煌.....
5.东西市场集中,位置合适。
长安不仅发展了国内商业贸易,也有许多国际商业交流。东西城是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心,各占一个广场。市场广场周围,退一点也是合理的。城市是“四街八门”。市街把市场平均分成九块,管理市场的机构设在中间。在店铺周围,两个城市各有220个行业,这些行业不仅经营私人交易,还依靠它满足皇宫的需求。环顾这两个城市,仍然有许多摊贩和各种各样的政府和民间手工艺品。此外,市内还有茶叶店、酒馆、酒店。少数民族和亚洲国家,尤其是波斯人和大食人,也来这里进行贸易。但城市的工商业与广大农村的需求脱节。由于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工商业集中在两个城市的规则逐渐被打破。城市重要交通线周围和城门附近逐渐出现工商业,中晚唐出现了夜市,突破了工商业的时空限制。
6.有许多寺庙和花园。
因为政府鼓吹宗教,麻痹百姓,所以长安有很多寺庙。据记载有150多种寺庙,其实不止这些,其中大雁塔和小雁塔至今犹存。在一定程度上,寺庙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例如“Jionji”那里有一个剧院。大雁塔当时是一个可以登高远眺的景点。
在当时,这些宗教建筑非常贫穷和华丽,它们的建筑风格对整个国家和日本都产生了影响。同时,宗教的传播伴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的内容。
唐代长安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园林。在皇家园林中,有一座规模非常广阔的禁园,不仅作为游乐场所,还保护了宫城,在生产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与皇宫结合的园林,如大明宫后的太爷池,兴庆宫的龙池。此外,在达官贵人的住所里还有寺庙花园、衙门花园和宅院花园。
隋唐长安运河的修建主要用于解决城市生活用水问题,部分有利于船只运输物资,此外还可以作为统治者娱乐的园林用水。黄渠,著名的曲江湖,已成为唐代长安最大的景点。唐朝中期,曲江的宴席非常流行。因为那里有许多芙蓉花,所以也被称为“芙蓉园”。此外,郊区还有骊山温泉等皇家专用的景点和杜曲、瞿伟等私家园林,还有王维的《辋川别野》。大多数私家园林以自然风光为主,设计风格典雅。唐代的园林也处于发展时期,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园林发展影响深远。
(3)总结
1.长安城建于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大变革的时期。这种统一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长安城的建设中。从调查研究,到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再到制定总体规划方案,如城门、开道、建宫、逐步修坊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周密的施工程序、施工组织和相当的施工技术。建筑、道路、水源、河网、园林的建设相互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建造速度也非常快。公元583年,(这主要指主要的城市工程)
2.在规划布局上,隋唐长安与汉代长安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发展,有自己的特色。
进一步明确了分区。故宫位于城北,城内居民区相对集中。城南的道路系统和广场匀称整齐,也有集中的“城市广场”。李放的形状和市场在唐代达到顶峰。也是最后一个典型。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正在改变城市生活,城市形态也孕育着新的变化;此外,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城外风景区的建设也有所发展。当然,所有这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都是从属于统治者的利益和他们为什么有效控制人民,所以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规划布局技术和艺术而言,更为成熟和熟练。
这些规划建设上的成就并非突如其来,而是10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经验积累和相互借鉴的结果,特别是吸收了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的建设经验而取得的新成果。所有这些成就都应该被视为一个伟大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3.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体系对当时及后期国内城市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中国封建时期的一些郡县和十字形平面的规划体系,受到唐代(洛阳)长安广场布局的影响,在国外也影响了当时日本和朝鲜的城市形态。公元7世纪,日本的两个都城平成京(今奈良)和安靖,直接受唐长安和洛阳的规划体系影响。同时,唐代的建筑造园技术传入日本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隋朝长安存在期间,欧洲处于分裂、经济衰退、城市衰落的时期。除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没有其他城市能与此相比。
4.唐代长安人口百万左右,粮食供应是关中渭水盆地所不及的,不得不大量让给漕运。隋唐之所以要在曹操方便的洛阳设立东都,唐朝以后又不得不放弃长安作为国都,国家政治中心东移。比如,宋代在南北运河与黄河交汇的汴梁都城建都。经济和交通是重要原因。这个结果是隋朝杰出的策划者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从唐代长安的实际发展也可以看出,城市太宽敞了。经过近300年的经营,唐代长安一直荒凉,缺少居民。看来,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思想家简单指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但人们对城市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等各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却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