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的历史沿革

根据1982榆林市榆阳区清涧李家崖出土的甲骨文和文物记载,这里是商代的游牧部落。西周至春秋初,境内被游牧的古部落燕人、翟人占据。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兵“争避难”,占领了入口水(无定河)和洛水之间的地区,榆阳区归晋国。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大夫千韩、魏思、赵霁自为诸侯,三族分晋,榆阳属魏国。到八年(前361),魏修筑长城,“塞古阳(今包头南),自郑(今陕西滑县)至彬县、罗(漯河)至商县,辖十五城”。《尚军》是最早记载榆阳地区建立石城的文献。周献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秦国打败了魏国,魏国被迫把15城让给秦国。秦依旧设,治于浮石(今榆阳区雨荷河附近),榆阳区属浮石郡管辖。周赧王十八年(公元前297年),赵惠文出兵西攻秦国,占领了尚军的佘市等地。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反击赵,收复失地,灭夷曲,置北地、、陇西等郡,筑长城抗翟。榆阳区属秦尚军。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榆阳区南属尚军县的浮石县,北属秦心县的九原县。其郡位不详。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楚霸王,立董明为翟王,占领上郡,称翟国。第二年(前205年),翟王投降韩,韩回郡。第三年(前204年),匈奴右贤王部占领了尚军县的“老塞”(秦王修建的长城)。当时的榆阳区北部被匈奴占领,南部属于汉朝商县浮石郡。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武帝北追匈奴,收复河套地区。此后又设立了更多的郡县,将关东等地的贫民迁到陇西、北地、西河、尚军等地,并将投降的西域匈奴人、龟兹人安置在这些地区。他们的聚居地称为诸侯国,设置为诸侯国,由一个校尉(武官)监管。汉武帝第四年(前101),榆阳区(史书亦称龟兹郡,在今牛家梁乡古城滩)有龟兹禁军指挥所,南(今鱼河区)属迁复的浮石郡,东(今安崖区)属新建的洪门郡。东汉初,仍攻故地。东汉雍初二年(108),羌人和南匈奴反叛汉朝,汉廷镇压失败。第五年(111),商郡由浮石迁至雅县(今陕西白水县东),浮石、龟兹等郡废。永建四年(129),尚军治所迁回浮石。次年,汉朝朝廷发函,将被判死刑的犯人送到北方和尚军。永和五年(140),南匈奴联合羌胡再次攻汉,杀了的一个都尉,占领了西河和。尚军治所第二次迁至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榆阳区被南匈奴和胡强占领,但未建。

三国至西晋,榆阳区为胡强所占,无郡无县。东晋大兴三年(320),前赵皇帝刘曜(南匈奴人)出兵征讨人,经返回。咸和三年(328),石勒打败刘尧,建立后赵,统治。升平三年(359),南匈奴刘(赫连勃勃之父)驻屯,来到城内(今中国巴拉素白城站),疆域为榆阳区属。艺兮三年(407),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榆阳区属大夏。不久,大夏都城将统一为宛城(今靖边白城子)。

南北朝时期,北魏始亮四年(427)。北魏破大夏后,建立万通镇,榆阳区隶属北魏万通镇。太和十一年(487),北魏改万通镇为周霞(万通市),辖四郡九县。榆阳区北部属于戴明县,是一个无考县。荣格县位于南部,属于华政县。546年,西魏文帝大一统十二年,化正县更名为红花县,县仍沿用北魏旧制。

北周初,撤荣格县,辖地并入路演县的红花县(今衡山县)。保定三年(563年),鄞州(今恒山当差所在地)(今榆阳区安雅路家铺所在地)增设开光郡、开光郡。四年(564),宁朔县(榆阳区西南)隶属周霞红花县。象二年(580),撤销开光郡,下辖开光郡,隶属钟祥郡(当时郡位于郏县),属鄞州。

隋开帝元年(581),疆域如前。因避讳杨忠皇帝的名字,钟祥县改名为向真县。开三年(583),撤县改州领县,涉及儒林县(今鱼河所在地),属鄞州。开光县(同上);德京县(红石桥古城界)属周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县,撤销鄞州。榆阳区儒林、开光改为刁阴县(今绥德);周霞改为朔方县,榆阳区的德井、宁朔县仍属朔方县。大业十三年(617)三月,周霞朔方郡鹰扬郎将石梁,随突厥起兵反隋,建立梁国,***12。这一时期,榆阳地区属于梁国。

唐代实行道、州、县建制。贞观二年(628),唐灭梁,官内路恢复鄞州、随州、周霞,涉及鄞州儒林县、开光县、德京县、宁朔县。开元二年(714),鄞州阜宁县行政公署迁至榆阳区(在今镇川)。天宝元年(742),鄞州改银川县,周霞改朔方县。甘源元年(758),改鄞州、周霞。光启二年(886年),党项羌族首领拓跋思恭为镇压黄巢起义立下汗马功劳,被任命为我军(今内蒙古榆林、沂蒙部分地区)统领殷、夏、隋、伊四州,榆阳区南部属鄞州,北部属周霞。从唐末五代到宋初,榆阳区一直是党项军割据之地。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设置路、州、府、军、狱。第七年(982年),李继鹏(官名)将银、夏、隋、伊、荆州等地给宋,属陕西道。李的弟弟率党项起兵反宋,先后攻占鄞州等地。此后,他多次反叛宋朝,并长期控制鄞州和周霞。宋保元元年(1038),(迁孙)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立西夏国。榆阳区隶属于西夏的鄞州和周霞。元丰四年(1081),宋军先后攻陷武罗(今镇川)、鄞州、周霞。次年9月,西夏军大举反攻,夺回鄞州、武罗等城乡。六年(1083),宋与西夏讲和。傅园元年(1098),宋朝攻取、开光等要塞(在晋安崖),宋崇宁四年(1105),又攻取鄞州城,后与夏媾和,改城为嗣武城。

金天会六年(1128),金兵占领东南地区,开光、四武城属之。郑达三年(1226),设四务县,次年并入米脂县。当时的榆阳区,东属嘉州,南属米脂县,西北已成为蒙古的势力范围,故未建。

元代设省、道(州)、州、县。榆阳区长城以南属陕西兴中舒省延安路绥德地区米脂县,长城以北无建筑,是蒙古游牧之地。

明洪武四年(1371),隋德伟。九年(1376),绥德卫千户刘崇率领军民进驻榆林村(又名榆林村,位于今榆林市普惠泉以北),设千户(军建制),辖榆林村附近十八个军寨。正统二年(1437),为抵御鞑靼、霍筛等南蒙古的入侵,燕绥镇总司令王镇率军民修建榆林城堡,先后修建或改建了雨荷、岔河儿(后为长乐堡)、水地湾村(后为双山堡)、响水堡、高家堡等榆林千家万户管辖的城堡。

成化七年(1471),建立榆林卫。九年(1473),燕绥镇由绥德迁至玉林市。成化至嘉靖年间,长乐堡在渔阳区陆续迁址,增设贵德堡、建安堡、保宁堡、震川堡,堡下设柴堂(采集粮草的地方)。明中叶起,榆阳区潍坊也设立为行政,榆林潍坊和直隶燕绥镇中路为双重管辖。

清初仍沿明朝旧制,境内卫堡、柴塘军营仍属榆林卫、中路管辖。

清雍正九年(1731),榆林卫改为榆林府(榆林市),同时设立榆林、怀远(今衡山)、靖边、定边四县,隶属榆林府管辖。原榆林卫中路保宁、长乐、双山、贵德、雨荷、镇川堡及这些城堡建立的13柴塘地和榆林市划归新成立的榆林县管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嘉州建安堡划归榆林郡。

辛亥革命后,取消政府和国家,设立省、州、县。民国二年(1913)设立榆林路(榆林市),榆阳区属之。15年(1926)撤销榆林路,榆阳区划归直隶省管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榆阳区实行保甲制,全县分为六区。24年(1935),陕西省共设10个行政监察区,榆阳区为第一监察区(榆林)。26年(1937),联保改为乡。

1946 65438+10月13、镇川、雨荷地区解放,65438年6月+10月31日设立镇川县,辖镇川、上岩湾、雨荷、清泉(现属榆阳区)、响水。1949年4月,镇川县更名为榆林县。6月1949,榆林市和平解放成立。榆林县和榆林市都隶属于陕甘宁边区的陕西行政公署榆林地区。1950年4月,榆林县与市合并为榆林县,隶属陕西省榆林特区。1956 10,绥德地区撤销,所辖六县并入榆林地区,榆林市仍为派出机构所在地。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设立榆阳区22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1958 65438+2月10——1961 9月1,衡山县并入榆林县。1984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设乡(镇)、行政村。

9月1988,1,榆林县更名为榆林市,隶属榆林地区。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