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历史文献
影视剧《长安最长的一天》将观众的目光带到了繁华瑰丽的唐朝。我们借助这个话题来说说唐代的大象吧。唐代的大象不仅用于宫廷礼仪,也用于打斗和舞蹈。大象早已融入了唐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唐代的大象。
中原的黄河流域,古代的中国象,也就是现在的亚洲象,曾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向北远达河南省北部。在现代考古发掘中,泰安和郫县出土了象牙梳和象牙管。除了象牙碗、象牙杯、象牙梳等日常用品,河南安阳殷墟也出土了亚洲象头骨化石。
结合以上信息,结合“李周”,河南在古代被称为“禹州”。“宇”是会意字,代表一个人手持大象,表示古代大象在河南分布广泛;但古代的“禹州”与现代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古禹州一般指黄河流域,说明中国的古象曾经广泛存在于古黄河流域。只是到了周后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到大象了。
在岭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由于战国时期的气候变化,大象活动的领域逐渐南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区域已经退到了长江流域南部。
可见,南北朝时期,大象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但到了汉朝末期,亚洲象已经退到了长江以南。当时长江南岸的孙权送给长江北岸的曹操两头大象,对曹操来说已经是稀有动物了。由此可见,在曹操统治的长江以北地区,当时的野象基本灭绝,而江南的野象并不多,否则孙权也不会这么小气,只给了两头大象。
在云南省,随着黄河和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加,林地不断被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连年战乱,适合野化生产的环境越来越少,其分布区域也逐渐向南方缩小。到了宋代,广西、福建的野生亚洲象相继灭绝。到明末,只有云南省有野象。
简而言之,在6000年的历史中,中国野生大象的分布可以北至黄河中下游,南至雷州半岛,东至山东半岛,西至长江三角洲,西至云南的中缅边境,再向南逐渐缩小。现在云南只要有野象。
唐代地理区域划分为15路,其中野象聚居的道路有四条,分别是淮南路、江南路、山南路、岭南路。这四个区域的覆盖范围相当大,大致相当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整个区域。淮南道包括汉九江、庐江、江夏三县在内的十二州五十三县。淮南路野象活动记录如下:
文献中的州是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和县。这个故事虽然是《太平广记》中收集的小说说话人,难免有夸张、捏造的成分,但200头以上的大象数量也能说明当时野象的数量。
江南道涵盖古扬州南疆,包括惠济、庐江、张羽、桂阳、汉丹阳等郡,以及长沙、南郡、江夏等郡,共51州,247郡。关于野象在江南路的活动,文献记载如下:
文献中提到的华容县,在唐代属于越州的巴陵县,也就是今天湖南省的洞庭湖流域。荆州的地理范围大致在今天湖北省的中南部。唐代,京山属象州南漳县管辖,属汉水流域。当然,荆州当地的野象和文旦国捐赠的驯养象不是一个品种,是在京山南部养殖的,说明京山南部适合野象生存。
周迅、潮州指现在的惠州、潮州,雷州相当于今天的雷州半岛。今天惠州的博罗山有一座象头山,名字的由来与唐代的大象有关。以上资料表明,唐代岭南路地区广泛分布着大象。曾经有人抓大象争鼻子,以烧烤为主。大象的鼻子尝起来又肥又脆。
虽然唐代岭南路、江南路、山南路、淮南路都有野象,但唐代地方贡品中只有岭南路出现了象牙,这也说明唐代岭南路是野象最集中的地区。
大象在唐代最重要的用途是斗象和舞象。这些大象被人类驯服,为人类服务。这些驯服的大象是唐朝统治者的娱乐工具。虽然唐朝南方有很多野象,但生活在长安的驯服象主要是从国外进贡。
至于为什么不在中国训练大象,用外国的贡象?笔者认为,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首先,唐代当地的野象体型可能并不大,入朝后很难显示出唐帝国的尊严。其次,林逸和其他热带国家有着悠久的驯象历史,当地领导人经常用大象来象征他们的崇高地位。这些王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宫廷象仪,可供唐朝宫廷使用。最后,这一点非常重要。唐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姿态,吸引了从四面八方来到中国的外国诸侯,并用外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装饰宫廷,更好地展示了唐朝作为世界中心的雄伟大气。
临猗国,疆域大致在今天越南的中南部。从唐高祖李渊时期开始,临猗王开始朝贡,到唐德宗时期,共有33次朝贡,其中驯服大象的朝贡12次。据袁贵说,开元元年,献了五头大象,开元十九年,贡驯服了四头大象。据唐姚辉说,唐玄宗天宝八年,一次驯服了二十头大象。林逸是拥有最多贡品大象的国家之一。
真正的蜡国,其领土包括现在的柬埔寨、老挝等地,在林逸的北部。真腊王国在永辉贡献了两年的大象训练。
文旦国是从真腊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在唐代宗呆了六年。文旦王进贡唐朝驯服了十一头大象,唐德宗进贡十四年驯服了三十二头大象,关在景山之南。
沾益,又称沾坡,位于荆家河以南。书屋袁贵记载“沾益使训犀牛”。
南诏是唐代西南地区的一个政权。据文献记载,南诏共向唐朝进贡26次。其中《新唐书》记载,贞元十年,南诏进贡“象、犀、马。”
波斯,即现在的伊朗,自唐太宗以来先后20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包括天宝五年的一头犀牛和一头大象。
总之,唐代驯象的主要来源是支那的热带地区,特别是文旦、林逸等国。至于大象是怎么来的,走的是哪条路,作者认为其中一部分是在使臣和驯象师的护送下,经过长途跋涉,由陆路来到长安的。还有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到唐朝的港口,再运到全国各地。
宫廷大象训练的用途,唐代宫廷园林中饲养的大象,主要用作宫廷象征和观赏动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形象,形象就是礼仪仪式中使用的大象。在中国,在仪式中使用大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象因其庞大的身躯和庄重的举止,能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到了汉代,大象开始使用《皇帝盐水书》中的左首。
到了唐代,虽然在官方的仪生制度中没有具体的仪像描述,但根据资料来看,宫廷仪式中确实有大象。大象参与宫廷仪式在《新唐书》、《唐姚辉》等史料中有明确记载。
虽然大象在唐代作为乐器的作用不如汉晋时期突出,但在其他宫廷活动中,尤其是娱乐表演中,却非常引人注目。唐中宗还带领一百名官员参观了李隆基的官邸,并在隆庆的水池上做了一艘彩色的船,让大象踩在上面。唐玄宗时期,玄宗酷爱律动舞蹈。每当举行宫廷宴会时,除了歌手和舞蹈演员之外,还会安排巨大的大象进行表演。
由此可见,如此庞大的动物,在富丽堂皇的唐朝宫殿里,随着鼓点和音乐温顺地舞动着庞大的身躯,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唐朝宫殿里的舞蹈大象很可能是模仿外国的仪式。安史之乱前夕,唐朝的舞象全部落入安禄山之手。安史之乱后,舞象散见于民间,难觅踪迹。
唐代大象不仅用于宫廷礼仪或表演,还用于对外战争。有一次,一个诸侯国向唐朝请求大象的支持。
可见唐军战象之多,否则不可能支援他国。这些战象大多是被外族诸侯俘获或在战争中捕获的。张继在《送南迁人》中写道“海国斗骑象,满城用银。”这个海国在唐朝南方近海,可见唐代热带地区使用战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唐朝宫廷驯服的大象多来自外来贡品,而唐朝当地的大象被猎人捕捉驯化后,往往用于民间饲养使用。
以上材料都是说民间唐人抓大象吃象鼻,尤其是烧烤,味道更好。此外,云南豪族还饲养大象拉车,装载重物。当时云南虽然不是唐朝的疆域,但我们也可以从资料中推断,在唐朝的南方,人们会用驯象来帮助农耕。
大象在现实生活中被劳动人民所使用,无论是用来搬东西、运输还是耕田,从而减轻了人们的负担,这与驯服大象在法庭上的作用只是为了娱乐和仪式不同。
当然,与牛马相比,大象在民间还是凤毛麟角,使用范围也远没有那么广泛。为了农业,把巨大的野生大象驯养成家畜是不容易的。民间物件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象牙上;南方的象牙是呈献给朝廷的主要当地产品。
唐朝的统治者热衷于收集象牙制品,象牙也被用作宫廷雕刻和装饰的材料。此外,象牙还有医疗价值。医圣孙思邈在《备急用方》中记载了一个用象牙屑制成的外用方子。
唐代虽然有少数地区捕杀大象,但普遍崇拜大象,大象也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佛教、道教和传统哲学方面。笔者试图从传统哲学、佛教、道教三个方面来说明唐代大象文化的影响。
传统哲学认为太极生二器,二器生四象。这种形象是传统哲学的早期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古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从联系的角度把握,进而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古代自然哲学中,象是指事物的样子、表面和外观。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形象”,比如气象、天象等等。大象还引申为自然规律、常识和大道。动物“大象”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思维习惯中。
古代帝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是希望有一头大象的“大象”,愤怒而不失威力地让各国臣服;大象有百兽之王的光环,与道教相结合。称唐朝有大乘之象,外族来朝的统治思想逐渐融入唐朝的治国理念。
大象体现在佛教中,佛教认为佛陀是白象的化身。在佛教中,白象象征着吉祥、繁荣和力量。此外,佛教还认为大象撑天地,佛教印章中有背上有毛毯的图案,就是源于这个道理。
在佛教中,大象被认为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品质,如机智、聪明、善良、忠诚正直、虔诚、稳重、淳朴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迅速兴盛起来。在唐代宽容的社会风尚中,佛教更加盛行,佛教中崇象的观念加深了唐代对大象的崇拜和喜爱。
到了唐代,大象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成为吉祥物。唐人也相信大象可以与神灵交流,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中国古代的墓葬两侧通常有石雕的大象雕像,这也与佛教崇象意识有关。
道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也融入了图像文化。
可见,人们把大象视为正义的化身,公平的使者。
老子在《道德经》中引用了“大象无形”这句话来阐明“大象”的至高境界。这里我想表达的哲学是,不拘泥于某些事物和模式,才是事物最壮丽的境界。当然,这里的形象不是指动物大象,也不是指事物浅薄的形状和表象,而是指道家哲学中抽象而深刻的“道”。
象即道,是指导万物运动变化的自然法则。这个规律包含在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发展中。只有掌握了大象,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太平广记》、《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