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满江红》从教材中删除,选了另一部同名作品。合理吗?

中国南北宋时期,为了杜绝五代十国的将领,开国皇帝赵匡胤经常出现“王旗换城头”的现象,他让文人掌权,以压制将领的权力。

所以文人的地位一时间大大提高,导致民间的文人比隋唐时期多了好几倍。

文人的增多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这段时间写文章的格式和版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之一就是词文化的成熟。

说起诗歌,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国,从小学教育开始就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很多诗歌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比如说到词牌《满江红》,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歌曲《满江红》。岳飞写的《怒冲冠》。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部表达岳飞将军心中愤懑与悲伤的历史性巨著,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另一部同名作品——秋瑾的《满江萧泓朱镜花》。这里面有道理吗?

第一,岳飞忠于国家

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率领的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保卫了宋朝的山河。然而,随着岳飞攻破金军,他差点俘虏了金军的统帅吴金,正要夺回两京。宋高宗听信秦桧的谗言,一夜之间召回岳飞12枚金牌。收复失地的机会彻底泡汤了,而这首《满江红。愤怒》是岳飞在回京的路上写的。

岳飞作为亲政大臣,是忠君报国的代表,对后世中华儿女影响深远。作为人子,岳飞对父母表现出孝心,在母亲生病后亲自服侍。作为统帅,岳飞纪律严明。他的儿子岳云参军时没有偏袒,但经常派他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鼓励士兵。岳飞作为一个敢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很好地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除了以上优秀品质,岳飞还经常练习书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所以岳飞才得以在上课的路上写出这首真挚朗朗上口的诗《气红了》,其中的“莫待闲情,白头偕老,伤心欲绝”也成为激励后世青年不负时代,奋勇前进的经典句子。

在这首诗中,岳飞表达了对金人强占家园的愤恨和洗刷“靖康之耻”的野心。

总的来说,文字表达的是岳飞对自己的鼓励。我们要时刻牢记心中的目标,时刻不忘努力工作,为祖国人民担忧。悲剧精神中有一丝乐观向上。

第二,秋瑾女人不让男人。

秋瑾是女团。因为革命反对腐败的清政府,最后死的第一个人,她壮烈牺牲的时候才三十二岁。她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她是中国敢打敢拼女性的一面亮丽旗帜。她是中华民族敢于反抗、关心世界的杰出代表。

秋瑾虽然是个有新思想的新女性,但她的婚姻还是逃不出父母的安排。她二十岁的时候,父母安排她嫁给了王庭筠,因为王庭筠是个富家子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曾国藩的堂弟王殿成的儿子。这期间,秋瑾连未来老公都没见过,更别说认识了。

婚后,秋瑾发现丈夫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整天只会喝酒玩乐,没有丝毫上进心,更谈不上关心国家和人民。两个人之间连任何* * *话题都没有。这样的家庭生活让秋瑾觉得很压抑。

婚后几年,王庭筠在北京买了个小官,秋瑾自然也跟着去了北京。这首歌《满江红。《留在北京》就是那个时候秋瑾写的。

文字表达了秋瑾在这段婚姻生活中的痛苦、煎熬甚至绝望,她要冲破那些落后思想的束缚。言语生动地表明,秋瑾虽然是个女人,但内心却比一般男人强大。

写下这首诗不久,秋瑾毅然离家出走,踏上了追寻内心抱负的旅程。

第三,这两个词替换是否合理?

毫无疑问,“满江红”的两部作品都包含着非常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但两部作品都包含着强烈的反抗情怀,所以两篇文章今天依然能打动我们的心。

但近年来,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受到质疑。有人认为岳飞抵抗了金人的入侵,虽然当时是两个统治政权。但是现在,经过漫长的历史,两者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此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英雄应该是指抵抗外敌入侵。宣扬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不利于民族团结。

所以很多人都猜测,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岳飞的“满江红。狂怒”换成了秋瑾的“满江红”。留在北京”有类似的意思。

这个推测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要知道,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教科书的内容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当然应该被删节、替换和添加以适应变化。

除此之外,秋瑾也是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忧国忧民,追求革命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作为一个坚定而优秀的革命战士,学生对她的作品有所了解显然是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总之,姜和秋瑾都是中国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满江红》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值得学习和研究。

他们两人都充满了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奋战的豪情,都包含着平定混乱、忧国忧民的志向,都是值得我们铭记和深思的东西。

两者完全没有比较的必要,因为关于教科书正常替换内容的讨论已经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