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剪纸人吗?

据考证,从商代(公元前1600-1100年)开始,就有人用金箔、银箔、皮革或丝绸制作装饰品。1950-1952河南辉县谷玮村战国遗址发掘中,发现银箔雕刻的弧形饰品。这些用银箔镂空的装饰虽然不能说是剪纸,但可以说在雕刻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据说汉武帝最宠爱的公主李死后,皇帝非常想念他,睡不好觉,就请术士用麻纸剪出的形象来招魂。这可能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并推广了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雕版形式因为找到了更大众化的材料,诞生了剪纸艺术,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纸被剪成美丽的图案。目前发现最早、有据可查的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马团团花;是的,猴子花;金银花;菊花;八用花。

剪纸图案在唐代已经应用于其他工艺品。从汉代到唐代,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就是把刻好的金银箔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再用颜料填实,晾干,在漆面上显现出金色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雕金取胜”的习俗。“胜利”是用纸、金银箔、丝绸、绢剪下的图案,一组正方形的几何形状,称为“方胜”;切入花草的叫“华生”,切入人形的叫“人胜”。南朝梁宗谷在《荆楚纪年》中记载:“正月初七为一日,《年谱·东方朔传》):天地之初,有鸡、狗、猪、羊、牛、马、人、谷。晴天以丰物为主,阴天则是灾难性的。八天中,人民节最重要,又称“民胜节”)以七种菜为一汤;给人剪彩,或者给人刻金箔,贴屏,还要戴在头上和太阳穴上;他还创造了华生来互相继承。”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名为《男人节》的诗:“这一天,此时,人得* * *,说着说着,相视一笑。前敬柏叶,以酒歇,寒中得金花。”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诗《百姓日》,诗中说:“雕金夺俗,剪彩兴民。”新疆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幅唐代的仁胜剪纸,七个女人排成一排,用这个胜利来装饰发髻。民间妇女有用金银箔和彩色丝绸将花鸟剪成正方形并贴在太阳穴上作为装饰品的时尚。

在日本正仓医院,有两件唐代的华生件。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的《杂产志》记载,“人赢两块...天平宝字年是八月二十四日赠”,日本天平宝字年是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个是罗迪的金箔字,上面刻着“元旦快乐,元旦快乐,贺曼千年,万岁”的字样另一种是用金箔雕刻,用红绿罗的花和叶子装饰。在中心,一个孩子和一只狗在竹林下玩耍。

当时有一种流行的用双帛和丝绸切割的小横幅,称为春半,或尊生和春生,在开春那天用作节日礼物,或戴在头上,挂在柳枝上,或贴在屏风上。在崔道融留下的诗句中,有这样一句话:“欲剪宜春字,人剪春。”这里所说的“宜春帖”,又被称为“剪纸艺术品”。李商隐在《自傲诗》中写道:“请写在春天,春天将赢得宜春日。”傲慢的老师让父亲在剪彩做成的春联上写下“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第一天,象征着万物的复兴和繁荣,在唐宋时期,为人民节剪彩的民俗逐渐集中在立春之日,人们剪出各种各样的锣、横幅、春燕和蝴蝶作为节日礼物。这一天,皇帝还接见了他的大臣们,并分别给了他们金银或罗。段的《酉阳杂记》说:“立春之日,文人之家,剪纸是一种小平,或挂在美人头上,或饰在花下,并剪成春蝶,与春胜戏。

宋代有很多关于剪纸的记载。南宋时期,就有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他们有的擅长切割“各种书法字符”,有的则专门切割“各种颜色和图案”。剪纸有的作为礼物的装饰,有的贴在窗户上,有的装饰灯笼,有的剪成所谓的“龙虎”。此时皮影戏盛行,雕刻皮影戏的材料除了动物皮,还有厚厚的纸。周觅《智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师裴亮,“旧天都街,有剪各色之人,极为精致,随意而作。瓷砖里比较有敬意的,是专门削家书字的。然后,突然,一些青少年可以在袖子上剪字剪花。我比较精通两个人,所以擅长一时的名声。”即“开封”府,而“图案剪纸”自然指的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菩萨蛮》一诗中写道:“烛底明,钗头凤胜灯。”有一种鸟,因头上有一顶金黄色的羽冠,形似秋生的一枝,故名戴胜鸟。在魏的《听莺歌》中,“伯劳鸟飞过,桑园黛生下时绿”,笙生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的《岁时录》说:“元旦时,用鸦青纸或绿丝剪成四十九面条幅,围起一面大条幅,或按父母年龄扛着,或贴在门上。

宋代剪纸是工艺装饰的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其产品包括茶杯和花瓶。有许多图案,如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话。它生动活泼。是笔者在窑子上釉、糊剪纸、烧制过程中制作而成。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雕花纸板,再经过仿制、染色而成。这种印染技术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山西出土的南宋印花布就是一例。

明清笔记和地方志中也记载了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年间用纱灯笼制作,以料纸雕成花、竹、鸟,光晕轻厚。溶解蜡和染料,用薄纱布夹住。阳光普照,皎洁明亮,奋飞起舞,在轻烟中,与真人难辨。”明代的纱灯很有名。它是夹在纱线中的剪纸。烛光下反射的图案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现在人们称它为“灯笼”。

《兖州建德县志》载:“林,字纲斋,幼时作书,中年失明。他是剪纸人物,龙蛇飞舞,点画还不错。人们把房间装饰成一个竖井,...叫做“森林剪刀”的日子。“《保定府志》载:“某名女子,亦为张采公之女。有聪明的头脑,与人交谈,小心翼翼地剪开袖中的春花秋菊细草,失去了头脑;其切香精致养眼,得之者珍藏。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诗》说:“南宋时,有人能以袖裁字,与古人功名无异。这几年扬州宝骏做的最多,尤其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且有句诗说:“剪画比剪书聪明,飞花飞鸟游近鱼;让他好好过一个二月的春风,恐怕还不如砍掉垂柳。“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了一幅风俗画《新年轴心》,祝福新年的开始。画的上方挂着五个五颜六色的剪纸“门笼”。门垫的形式是从春旗演变而来的。

清代剪纸进入宫廷,是因为满族有剪纸的习俗。紫禁城里,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为洞房的沈宁宫,是按照满族习俗裱糊的,四角是写着双喜字的黑色剪纸花,天花板中央是写着龙凤的黑色剪纸花;宫殿两侧的过道墙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把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涂上颜料,贴在皇家礼服上,连西方的皇太后都认为是绣花。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从未间断过。她的流传之广、数量之多、风格之多、底蕴之深,比任何艺术都更为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处不在,依恋生活,丰富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唤起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对生活的信仰和对国家富强的希望;她把人们的平凡生活点缀得如此丰富多彩,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茁壮成长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精神需求。

如今,剪纸的世界更加广阔。它已经走出了农家小院,进入了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饰、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纸题字、漫画、舞台美术、动漫、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清晰的形象。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天下,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步,很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都被逐渐淡化、遗失了。但是,真正文明的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共存共进,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