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烧制技术的历史追溯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铜匠路过窑厂。由于连续几天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干活,一些铜粉被风吹进了窑里。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器的颜色,他们制作出了绿色的陶器。卢群山说,铜粉还是他们制陶的原料之一。当陆家掌握了制作三彩的技艺后,就开始代代相传,逐渐流传开来。
到清朝末期,附近的13个村庄都生产彩陶,形成了著名的十三窑。数百年间,大量彩陶,首开先河,通过附近的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作为奢侈品供应给达官贵人。追溯彩陶装饰技法的演变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第一件彩陶的初期。严格来说,这个时候的陶器不能叫彩陶,只能叫素烧陶。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揉捏泥料,盘泥造型,用柴火低温烧制无釉素烧陶器;用泥条制成的陶器成为一种独特的带有自然条纹的装饰图案。
第二期,即界首彩陶的雕花期。这时,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陶轮,用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在轮上抹泥,用手拉出千变万化的陶胎;风干后,将粘土涂在胎面上,然后风干至半干。用铁棒或竹棒在踏面上描绘花鸟鱼虫,然后涂上铅土釉,晾干后放入窑中,柴烧三四天,即成水晶三彩彩陶。它的描写多为自然界的花鸟,又因罐颈或罐底刻有两个连续的以花为主题的图案,故称雕陶;在窑中烧制后,陶胎为赭红色,其辅料为翠绿色和土黄色釉色,自然形成三色釉,两者结合即为三色雕花陶。
在第三个时期,即第一个彩陶雕刻时期,从第二个时期开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艺家逐渐丰富了彩陶雕刻的题材。除了花鸟鱼虫之外,《破洪州》、《抗击秦琼》、《我的美案》等传统戏剧场景也被搬上了陶坛。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挑、雕、刮的手法,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主题更加鲜明。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延续至今。其装饰手法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雕刻工具的特殊性。刀针代替笔,挑、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的艺术效果;目前,国内陶瓷行业还没有其他这种传统工艺的例子。二是地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装饰艺术特征既有当地木版年画的线雕表达,又吸收了界首剪纸线和面结合的特点。艺人相信手工雕刻,没有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