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4世纪,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文体,叫做《楚辞》,其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族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了一本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中的四言,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即将偶句(四言一句)改为奇句(五言七言一句),不仅更好地表达了思想感情,而且使节奏和韵律更具音乐性。
汉代出现了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乐府诗》。语言上有四字、五字、杂字,但大部分是五字。之后,以曹操父子、陶渊明为首的文人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以前,诗歌的韵律和韵脚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遵循的规律,而是作者根据个人的内容需要和韵脚感觉来写的。到了魏晋时期,受印度梵音系(古称天竺)的影响,我国的音韵学有了发展。齐梁的周哀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读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理论,使诗歌创作从自然律动发展到追求韵律,诗歌写作中出现了注重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分类。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古诗词,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的格律,长短可分,在押韵和层次上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整齐不规则;其中主要有五言古风和七言古风两种。二、近体诗,又称近体诗(这个“现代”指的是唐代),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现代诗没有古典诗那么自由,在长短、押韵、排比、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格律诗和绝句。韵脚和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八句以上的韵脚称为韵脚。
中唐时期,从诗歌中衍生出一种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在宋代最为发达,即词。因为词源于诗,所以词也叫“诗”;此外,由于句子中词的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之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叫散曲。屈可以说是另一个词体。所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