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历史
宋代设江南西路,下辖洪州镇南军,宁县改为宁县。太祖开宝八年(975),洪州镇南军改洪州,宁县恢复为汾宁县。建言四年(1130),宁贤升为伊宁军。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设武宁宁州,隶龙兴路,辖武宁、汾宁。大德八年(1304),宁县升宁州,仍转龙兴路。
明太祖癸卯年(1363),洪都府改为南长府,利州不变。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江西中书省改为江西杜威,宁州改为宁县,仍划归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宁县升为宁州,属南昌府。万历五年(1577),铜鼓营建立,因境内有“铜鼓石”而得名。
清初还在用明制,还是宁州。嘉庆三年(1798)七月,清廷于嘉庆六年(1801)六月敕令,改宁州为益宁州,以示赞赏。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西知府吴奏改铜鼓为民堂。宣彤二年正月初一(1910二月,10),铜鼓废建富民堂,脱离伊宁府,划归南昌府。
民国二年(1913),七月,直隶铜鼓废馆成立。民国3年,全省分为4路,隶属浔阳路。15年,直隶省府废,铜鼓。民国20年夏,南昌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将全省“反匪”区43个县划分为9个区,每个区设立党政支部,铜鼓为第一区,支部驻地秀水。21年6月,江西省划分为13行政区,铜鼓为第二行政区,设立武宁。民国23年2月,国民党为便于“清理”,先后设立了8个县级特区政治局,铜鼓东北隶属于寻桥特区。24年4月,撤销特区,江西省缩减为8个行政区。铜鼓为第一行政区,设立武宁。1,26年6月至1,27年6月,湘鄂赣边区共设四个政治局,二局为江西省,铜鼓隶属于二局。民国二十八年三月,侵华日军占领南昌,那年冬天。江西省扩为11行政区,铜鼓仍属第一行政区,设治铜鼓。民国31年8月,经江西省1489省会议决定,全省调整为9个行政区,铜鼓属第二行政区,设立宜春。民国38年7月14铜鼓解放,7月28日成立铜鼓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区公署。
1952年9月,袁州区并入南昌区,铜鼓隶属南昌专员公署。1958 12、南昌地区改为宜春地区,铜鼓属宜春专员公署。1968年2月,宜春地区改为宜春地区,铜鼓隶属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宜春地区行政公署,铜鼓隶属宜春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8月,撤销伊春地区,设立伊春市。此后铜鼓归宜春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