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阳吴家大院——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司母戊鼎保护区。

吴佳大院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遗址和殷墟墓葬遗址之间,在洹水北岸历史村落武官村的前街。该大院建于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东西宽30米,南北长100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国宝司母戊大方鼎铸造于3000多年前。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文物,制作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视为镇馆之宝。吴佳院是司母戊鼎的墓葬保护地,因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司母戊鼎的墓葬保护而闻名[1939-1946]。1937年正月初五,吴佩文在整修武关村西北的吴家宝森林祖坟时,发现了埋在墓地里的司母戊鼎。因为太大,不好挖,所以和老百姓商量后就地掩埋。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4日,1937,165438,安阳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为了保护司母戊大方鼎免遭日寇入侵,吴佩文带领兄弟们于3月1939日凌晨挖掘出司母戊大方鼎,并将其葬于吴佳院焚书坑。至此,沉睡地下三千多年的“司母戊青铜大方鼎”终于回归人间。因为汉奸告密,日军得到了吴家有宝藏的消息,多次搜查吴家一家。吴佩文家族以中国人的民族骨气和智慧与敌斗争,三次舍命将大房鼎转移到吴家西仓和东仓,成功阻止了国宝落入日军手中。在日本侵略者的眼皮底下,司母戊鼎被埋葬在吴佳四合院里,保护了八年,躲过了日军的掠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1946年,人大31军挖出大鼎,运到南京作为给蒋介石的生日礼物,存放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65438年至0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对大定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考证,确认大定腹甲骨卜辞为“司母戊”。从此,大定有了自己的名字——司母戊定。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宏伟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名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建成。“司母戊鼎”作为第一批文物和镇馆之宝,被永久保存下来,放置在大厅中央。同时,“慕斯武定”的设计也被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会徽,这是古城安阳的一大荣耀。吴家大院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传奇的护宝故事赋予了它重要的历史价值。2006年6月21日,吴佳大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年后,以吴佩文为首的院中人舍命护宝的故事仍在中原广为传唱。作为中华民族繁荣与辉煌的象征,司母戊鼎正以其神圣而巨大的雄伟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土地上。吐温:吴心艾、吴素真编辑:杨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