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出口欧洲的历史渊源

茶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的饮用时尚,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一些沿海港口设立专门的海运公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并允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本国。在唐顺宗永贞元年间,最真诚的日本禅师从中国学佛归来,将带回的茶叶种植在晋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峨眉天皇访问滋贺县樊氏寺时,僧侣们奉上了美味的茶水。天皇喝后非常高兴,于是大力推广饮茶,于是在日本大面积种植茶叶。宋代,日本的荣禅师来中国学习佛经。回国后,他不仅带回茶籽播种,还根据中国寺庙里的饮茶方法,制定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写的《吃茶养生》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为“圣药”、“长生不老药”,对日本社会饮茶时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增加到89个,此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尤其是明朝,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先后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走遍了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抵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

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商人陆续来到东方,从这些地区运来中国茶叶,促进了本国上层社会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船只从爪哇来澳门卖茶,转运到欧洲,这是中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记录。之后,茶成为荷兰最时尚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和影响,饮茶之风迅速传到了英国、法国等国。

1631年,一位名叫维特的英国船长专程带领他的船队东进,第一次直接从中国运来了大量的茶叶。

清朝以后,饮茶之风逐渐传到一些欧洲国家。茶叶刚传到欧洲的时候,价格不菲,荷兰人和英国人都视其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投入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成为民间日常饮品。从那以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饮茶者。

印度是黑碎茶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其茶种起源于中国。印度虽然有野生茶树,但印度人不知道怎么种,也不知道怎么喝茶。只是在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开始从中国进口茶籽,在印度种植茶叶。如今,阿萨姆邦是最著名的红茶产地。即1835年从中国引进茶籽种植茶叶。中国专家前往指导种茶和制茶的方法,包括小规模红茶的生产技术。茶叶切割器发明后,黑碎茶开始出现,成为全球性的散装饮料。

到19世纪,中国的茶叶几乎遍布世界各地,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到268万吨。西方语言中的“茶”字,多来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的“茶”的读音,以及广东方言。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来自世界各地的茶,这些都与中国的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为世界人民创造了这种美味的饮品,值得我们的后代为之骄傲。

茶的历史——茶的发展(一);

随着茶叶的传播,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布全国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茶的故乡,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所以茶叶的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中国跨越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省基隆,南至沿海琼崖,西至西藏南部的茶余谷,北至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产茶,全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中国茶叶产区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以浙江和湖南产最多,其次是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山东是新开发的茶区,年产量不算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万亩以上,年产量约40万吨,出口量约13.5万吨。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研和教育网络得到了建立和完善。大量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科学植茶、科学制茶和茶产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成为三大饮料之一,世界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世界五大洲50个国家都种植了茶叶,茶叶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的生产和饮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一旦得到满足,就特别注重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茶,一种天然的保健饮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保健和预防疾病有一定作用的成分,所以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饮用。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茶的历史——茶的发展(下):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的记载;

◆原始社会

传说茶叶是人类在公元前28世纪神农时代发现的。《神农白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说,当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蜀地区出产的茶叶,约在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之时,被作为“贡”宝,这是茶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载。

◆东周

春秋时期,婴和时(公元前547年-公园前490年)“食米无粟,焙三蛋五蛋,沏茶。”说明茶已经作为菜汤供人食用了。(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记载“沏茶有一切”,“舞阳买茶”,表明茶叶在四川已经作为商品出现,这是最早的茶叶贸易记录。童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医学家华佗在他的《食论》中提出了“苦茶久饮可益之意”,这是对茶的药理作用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记载,吴国国君孙皓(孙权后裔)以茶代酒,这是最早的“以茶代酒”的记载。

茶的历史——茶的发展(三):

◆隋(AD 581-618)

饮茶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病倒了。遇到一个居士,叫他煮茶煮草,还真的管用。于是人们竞相采摘,逐渐从药用演变为社交饮料,但主要是在社会上层。

◆唐朝(公元618-907年)

唐代见证了茶作为饮料的扩张和普及,从社会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第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古竹山(今浙江长兴)修建贡茶园,每年清明节前,动员民众制作“古竹孙资”糕点、茶叶,向朝廷进贡。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赵赞提议开征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的《茶经》问世。

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最真诚的日本和尚带着中国的茶籽和茶树回到了中国。这是茶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一种特殊的茶具出现在15(公元874年)的唐懿宗咸通。

◆宋朝(960-1279)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建宫制作北苑贡茶。从此,龙凤集团茶叶有了很大的发展。

大观元年(公元1107),宋徽宗赵霁撰《大观茶花》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成立茶叶公司,专门从事茶叶贸易。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九月诏令废除团茶,推广叶茶。从此贡茶由饼茶变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610年,荷兰人从澳门贩卖茶叶,运到欧洲。1916,中国茶叶运到丹麦。1618年,朝廷向俄国派遣了钦差大臣,并向俄国皇帝献茶。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65438年至0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八年(1669),印度东方公司开始将中国茶叶从范丹直接运往英国。

康熙二十八年(1689),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吨,开创了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的先河。

1690中国茶叶获得许可在美国波士顿销售。光绪31 (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代表团赴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生产体系,获得了部分制茶机械,宣传制茶机械的技术和方法。

从65438年到0896年,福州建立了机械茶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机械茶行业。

茶的历史——制茶史(一);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野生茶树自发现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生煮汤到散茶,从绿茶到多种茶,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除了茶叶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是各种茶叶品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简要介绍了制茶的历史。

(一)从生煮汤到干菜收集

茶的使用始于咀嚼茶树的鲜叶,并发展成为生煮汤。生厨师类似于现代的煮蔬菜汤。比如云南基诺族至今还有吃“凉茶”的习俗。鲜叶捣碎放入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蒜、辣椒、盐作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是用来当汤喝的。《晋书》有记载“吴人采茶烹之,曰‘明粥’”。甚至到了唐朝,他们还有吃明粥的习惯。

三国时期,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先将采集的茶叶制成饼,晒干或晒干,这就是制茶技术的萌芽。

(2)从蒸熟定型到龙组鸡蛋糕

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清蒸绿茶。即把茶叶鲜叶蒸熟碾碎,将饼茶打孔,全程烘干,去除其绿气。但还是苦而涩,所以通过将鲜叶洗净,蒸熟压榨,去汁做饼,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

从唐代到宋代,贡茶兴起,建立了贡茶院,即茶厂,组织官员学习制茶技术,从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不断改革。

到了唐代,蒸青饼已经逐渐改良。陆羽《茶经创作》描述:“清,采之。蒸、捣、拍、烘、穿、封、干茶。”即此时蒸青茶饼的完整制作流程为:蒸茶、解块、捣茶、成型、拍制、脱模、排茶烘干、打孔、烘焙、成型、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现。北宋时期,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太平复兴初期,专设龙凤模型,送往北苑制作团茶饮用,龙凤茶盖始于此”。

据宋代赵《北苑别录》记载,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有蒸茶、压茶、磨茶、制茶、黄茶、焙茶六道工序。茶芽采摘后,用水浸泡,选取均匀芽叶蒸熟,蒸熟后用冷水冲洗,然后少量挤出茶汁,挤出后在砂锅中加水研磨,然后用龙凤成型,烘干。

龙凤组茶在加工过程中,冷水可以保绿,提高茶叶品质。而泡水榨汁的方法带走了真正的滋味,使得茶香大大流失,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促使了蒸青绿茶的出现。

茶的历史——制茶的历史(2);

(3)从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绿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涩味难脱、香气不当的缺点,逐渐采用蒸青后不揉不压直接干燥的方法,将蒸青绿茶改造成蒸青散茶,以保持茶叶的香气。同时,散茶也有鉴赏方法和质量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记》载:“茶分片茶和散茶两种”,片茶即饼茶。元代王镇在《农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蒸青散茶的过程。第10卷。《百谷谱》。蒸熟,用篮箔薄薄的铺一层,揉湿,烤熟,火铺均匀,不焦不烂的晾干。"

从宋代到元代,饼茶、龙凤团茶、散茶同时并存。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颁布圣旨,废除龙组,推行散茶。这使得清蒸绿茶很受欢迎。

(4)从蒸到炒。

与饼茶、团茶相比,茶叶的香气在清蒸绿茶中保存得更好。但是蒸绿茶还是有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因此,利用干热充分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应运而生。

炒绿茶从唐朝就有了。刘唐玉溪《西山兰若品茶歌》说:“山僧后檐几簇茶...而且一定要炒到满屋飘香”,还有一句“从采摘到炒一会儿”,说明嫩叶炒过之后香味四溢,而且炒的时间不长。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炒制绿茶的文字记录。

唐宋元以后进一步发展,炒绿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绿茶的方法越来越完善,在《茶记》、《茶书》、《茶解》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其制作方法一般如下:高温杀青、揉捻、复炸、烘干。这个过程和现代炒绿茶的方法很像。参见附录中的绿茶制作流程。

(E)从绿茶到其他茶。

在制茶过程中,由于对保证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到充分发酵的一系列不同的发酵程序,摸索出一些规律,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制成不同色、香、味、形、质特点的六大茶,即绿茶、黄茶、红茶、白茶、白茶。

茶的历史——制茶的历史(3);

一代(1)黄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烘干。当绿茶的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杀青温度低、杀青蒸制时间长,或杀青后不及时摊晾、揉捻,或揉捻后不及时烘干、炒制,则叶片变黄,产生黄叶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制作可能是由绿茶制作不当演变而来的。明代许次纾的《茶书》(1597)记载了这一演变历史。

(2)红茶的外观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较低,使叶变成类似黑色的深棕绿色,或绿毛茶发酵变黑,这就是制作红茶的过程。红茶的制造始于明朝中期。《明史·陈硕疏》记载了红茶的生产(1524):“商茶尚低,求红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起源和演变

所谓唐宋时期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一种白叶茶树所采摘的茶叶,不同于后来开发的不经炒制、揉捻的白茶。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恒《沸泉小品》记载:“制茶者以火作者为次,晒者为上,亦近自然...绿色明亮,特别可爱”。现代白茶是由宋代绿茶的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逐渐演变而来。起初指的是干茶表面有白绒、银白色的“白毫银针”。后来又发展成白牡丹、工美、寿美等颜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16世纪。在制茶的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了杀青,揉捻后叶子变红,产生了红茶。红茶最早的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红茶开始的。清代刘婧在《闲集一刻》中记载“山中九歌有星乡,群星云集。外面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地产的茶,黑红汤,当地叫江西吴,都是星村各线私售。”自星村出现小规模红茶后,功夫红茶逐渐演变。20世纪20年代后,印度开发了碎红茶,中国在50年代开始试制碎红茶。

(5)绿茶的起源

绿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先做绿茶,再做红茶,实现了绿茶的制作方法。绿茶的起源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有的推断出现在北宋,有的推断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是福建首创。清初王草堂《茶论》:“武夷茶...收获后,它被均匀地撒在竹篮里,并在有风的日子里摆放。它被称为晒干,一旦其青色逐渐收集,然后油炸和烘烤...熟的时候是半青半红,青的炸,红的烤”。目前,福建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的特点。

(6)从素茶到花茶

在茶中加入香料或芳香花朵的做法由来已久。宋代蔡襄《茶录》中提到,在茶中加入香料“茶真香,贡品用冰片、药膏助闻”。南宋时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石月的《踏月》。茉莉》记载:“茉莉岭出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的技术越来越完善,可以用来泡茶的花也多了起来。据《茶经》记载,共有桂花、茉莉、玫瑰、兰花、橘子、栀子、木香、梅花九种。现代的花茶,除了上述的花种,还有白兰花、玳瑁、珍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的不断改革,各种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的手工操作,然后是各种工序的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叶仍采用手工加工外,大部分茶叶都采用机械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