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三大书法家及其好书
褚遂良(596 ~ 658)
初唐大臣兼书法家。原籍河南杨宅(今河南蔚县),金代末年南迁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以西)。父亲楚良,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秦王。官正散,骑正侍。贞观十年(636年),由秘书郎调任活郎。他擅长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劝太宗暂缓禅定。同年,黛玉郎迁谏大夫。贞观年间,唐太宗宠爱四子魏王台,隋梁提出王侯待遇要有一定规格。十七年,成干太子因谋杀魏王台被废,于是隋良和孙昌戊己劝说太宗立他的第九个儿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李治,唐高宗)。次年,隋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唐太宗筹划远征高句丽时,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唐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刺史,二十三年,太宗死,召与无忌为命臣。高宗永辉元年(650年),隋亮低价买下汉书目标受众的土地,解体成为同州刺史。三年,被召回,任历史部部长,又任宰相。四年,射为尚书右仆。六年,欲废王,立为皇后。他相信万王皇后出身名门,没有错。他极力反对废除立法机关,并因此被贬为潭州刺史,调任广西巡抚(今桂林),贬为艾州刺史(今越南青化)。咸庆三年(658年),死于任何地方。
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琦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他传世的书法作品有《唐三藏序》、《义阙佛龛传》、《孟大师碑》、《方碑》、《雁塔圣教序》等。,墨传为倪宽赞。
张旭(生卒年不详),苏州人,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它以草书而闻名。唐文宗曾经向全国发出一道罕见的圣旨: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费敏的剑舞,可以成为世界“三绝”。传世书籍有《腹痛贴》、《古诗四贴》等。
怀素(737 ~ 799)
中国唐代书法家。常见的姓是钱,但这个字隐藏了真相。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从小出家。善草书,善饮酒,每次喝醉都会写书,人称醉僧。其草书笔法细圆,飞扬自然,法度完备。据说他写一本书的时候“突然尖叫三五声,墙上千言万语。”与当时的草书大师张旭一起被称为点章狂草。今天有墨迹自叙帖,隐真帖,苦笋帖,论书帖,吃鱼帖,法帖,小草千字文等等。
孙,生于648年,卒于703年,字诚。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刘晨(今河南开封);说富阳(今杭州西南)人。一般来说,他被称为富阳,但他自称吴军(今江苏苏州)。陈子昂为他立了墓志铭,说他“四十岁上朝见王,被人诟病。”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人,官至右后卫的曹佑威参军,带领政府文员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能挥洒自如,草书写得真好。草书教“二王”。“用笔则劲断”(《续书》),如“丹崖绝沟壑,笔则坚”(汤唯续《续书》)。擅长草书尤其擅长用笔,但还是好奇。他还擅长临摹古帖,往往真假难辨。唐高宗曾说,朝廷的小字足以混淆文字而献之,其生动性显而易见。陈子昂《祭府孙录》曰:“袁常死,不传,君遗汉,世代同。”将孙膑与魏的钟繇相比较,可以看出的书法造诣很高。郭婷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撰写的《书谱》赢得了书法的旨趣。至今已成为学习草书的典范。宋高宗评价说:“朴树的土匪专用词华丽,既有草又有法。”由此可见,这本《书谱》不仅书法丰富,文中也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兼备的典范。他还归还书籍,如《千字文》、《景福寺赋》。他的成名作《书谱》是用墨汁书写的,并由孙合并而成。中书竖拱三年(687),草书,纸本。长27.2厘米,宽898.24厘米。每篇论文从16到18行不等,每行8到12字,***351行,3500字以上。《燕文》70余字,《汉末博应》30字,《精不厌精》30字。”《书谱》在宋代有两卷。第二卷丢失后,只卷了起来。在他几十年的书法实践中,孙氏认为,自汉唐以来,书法家们就“涉足浮华,无非是外在的表象和内在的玄机。“由于写了一卷《书谱》,唐宋时又叫《云笔论》。原藏于宋代内府的“朴树”,有“宣和”和“郑和”之分。宋徽宗亲笔签名。回到孙承泽后,又回到安琪,再回到清政府、旧故宫博物院,以及现在的台湾省,俗称原书谱。有影印出版。朴树是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了他著名的“古之顽皮,今之异弊”的书法观,奠定了书法美学理论的基础。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是一致的。孙的书法,追述“二王”,旁采,合二为一,表自己之意。他的笔法规范,法度大,有魏晋遗风。
刘公权(778 -865),本名程玄,唐代京兆华人。他是一个太子的官员,被称为“刘”在世界上。因为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公爵,后人也称他为“刘合东”。他是颜真卿的传人,后人称他们为“刘燕”,成为历代书法的典范。
刘公权的书法在唐代当时很有名,民间有“柳字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苍劲有力,字字严谨细致。就汉字的特点而言,以瘦、劲著称。写出来的楷书,体美骨壮,行书和楷书最精致。刘公权书法因其作品独具特色,被称为“刘体”。
颜真卿,(709-785),京兆万诏人,唐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开元年间,为秀才,迁寺为谋士,为杨所恨,使其为平原太守,故世称燕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为官臣、太子、郡创建人,故又名颜。李希烈在德宗造反时,以国家为重,到敌营去,知道什么是对的,最终被李希烈杀死,享年77岁。德宗的圣旨说:“他得天独厚,公忠出众,四朝忠信。”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于张旭,初唐四家。后来广集众学,改古法,反初唐之风。他用篆书之笔,把瘦硬变成丰满苍劲,旷达壮阔。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朝的盛世风范,符合他的高尚人格。他的书法风格被称为“颜体”,与刘公权并称“刘燕”,有“颜刘金古”之誉。据说他的作品有138种。楷书包括《多宝塔碑》和《麻姑仙坛的故事》等。,其中极具个性化,如“景清按剑,樊哙持盾,金刚看眼,力士出拳。”有几个草书,如《祭侄》、《争席》、《裴军帖》、《书自白》等。其中,祭侄是在十分悲怆的心情下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座次之书,印力甚大,为颜书之首,人物相连,奇而飞,出其不意。”
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明,有正义感,从不屈尊于权贵,屈尊奉承,以仁义著称。他一生忠诚光荣的事迹提高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
宋欧阳修评价说:“颜公叔如忠臣,如烈士,如道德君子。他的尊严和尊重第一眼就让人害怕,但时间越长,他就变得越可爱。”世界上看到宝藏的人不多,但却乐此不疲。"朱也称赞他的书:"点如落石,画如霞云,钩如弓,象纵横,志低。自从奉献之后,就再也没有公众人物这种东西了。《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唐朝以后,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借鉴了颜真卿变法的成功。尤其是草书,唐代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上,向颜真卿学习,确立了自己的风格。颜真卿的主要作品有: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个,一个是王羲之的小楷,一个是颜真卿的大楷。此碑文,题写“韩太忠大夫,东方先生,绘赞序”,于唐天宝十三年在德州立碑,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苏东坡曾经研究过这个碑,写道:“严鲁公一生写了一个碑,这个碑却是清雄。”这句话很清楚,然后我看到了王右军的书。我知道单词和这本书很接近。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魅力还是不错的。“明代有云:“书法苍劲有力,是鲁公得意之笔。"
2、祭祀手稿:草书。安史之乱时,吕公的堂兄颜杲卿被任命为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以致太原救我军连城破,颜杲卿父子被杀。所以文章说“贼臣不可救,孤城被围,父困子亡,巢倒。”后来,鲁庄公派他的侄子全明去收拾残局,他只得到一只脚和纪明的头骨,所以他做到了。鲁公五十岁了。书法作品为字,人说有字。鲁公是一个忠义豪迈的人,他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他的精神完整性体现在书法上。这份手稿是书评人最享受的。此帖原是手稿,删改涂抹,可见鲁公构思文章,自始至终感情起伏,所以写得神采飞扬,笔法雄壮,自然神韵。所有用笔用尽,拉皮带的地方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自始至终,我用的都是略显秃顶的笔,圆润健康的笔法,最后因为墨迹未干而自首。虽然因为最初的停顿,墨色变化很大,黑灰又厚又干,但是一气呵成。元朝时,张敬艳题词:“与其写信,不如讲,不如拟信。封面是官方作品,虽然信尾是绳索契约;信在心血来潮的时候是相当放纵的;而且起草是无意的,忘记的是他的手掌。在这里看到它真是太棒了。”袁宪宇对这个帖子的评价是“天下第二行书”。
3.多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塔感应碑”,建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二十日,由岑勋执笔,颜真卿舒丹、徐浩题写,石华镌刻。它现在在Xi安的碑林中。碑文讲的是西京龙兴寺和褚和尚在今天宁静的夜晚读《火焰杯》,仿佛眼前不时出现许多佛塔。他决心把幻觉中的佛塔变成现实。天宝元年,选建千福寺,历时四年完成。在千福寺,每年都要为皇帝和普通百姓写火眼金睛和菩萨戒律,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块碑是颜真卿早期的成名作,书写恭敬诚恳,直接反映了欧、豫、楚二王的遗风,但又与唐代的书写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代书法家学习的同时,十分注重从民间书法艺术中吸取营养。全篇结构严密,字里行间有栅栏。点画圆润,端庄秀丽,似静似动,引人入胜。他继承了传统作品。字画后记:“这是鲁公最平最稳的一本书,也是韵味十足,俗不可耐。是近代历史学家的鼻祖。”
4、麻姑仙坛记:全称是“唐代福州南城县有麻姑山仙坛记”,楷书。颜真卿写啊写啊写书。颜真卿任福州刺史时,仕途失意,故有时问禅。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写一篇关于麻姑得道成仙的文章,正是此时心境的反映。这座纪念碑庄严宏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颜体的代表作之一,是颜真卿六十多岁的作品。此时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已经完善。欧阳修《集古录》曰:“此碑陡峻紧,尤精,笔画皆细。”
5.颜碑:此碑全称是“秘书省所撰《琅琊州巡抚史·护军碑”。颜是颜真卿的曾祖父。颜真卿撰写并发表此碑时,已71岁。除了《吉谷录》和《金石录》,他的书都是无语的。现在它藏在Xi安的碑林中。因为这座纪念碑埋在土里很久了,所以完好无损,像新的一样,很有朝气地传递着晏殊的本来面目。
6.中兴颂:全称是大唐中兴颂,楷书。袁捷写文章,颜真卿写悬崖。63岁,现居湖南祁阳县巫溪。元杰是唐代著名的作家。他被罢官后,住在无锡,那里山石堆积,石壁嶙峋。《中兴颂》刻在其中一面最大的石墙上。这篇文章记录了庐山之乱,歌颂了唐中兴的事情。此刻的石书,挺立雄伟,石头坚硬。它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几千年。《陆》称赞这块摩崖石刻“书法特别精彩,语言古雅”《广传书后记》评价为:“太师赞你书名,昔珍贵。”
7.寺碑:全称是“唐顾大夫兴郭赠大臣子祭酒太子邵宝燕君寺碑文及序”,由颜真卿所写。唐建忠元年(780)七月,立碑于陕西Xi安。赵明韩《石墨篆刻中国》云:“本书写法与《东方颂》相同,浑厚直白,用笔淡淡。”王世贞说:“我曾试评颜的《家庙碑》,以为近代民族中有一个玉棱体。优雅端庄,庄蜜还蛮漂亮的。真正的书法家是个宝。”
8.争席:又名《论席》、《与郭仆射》,草书。是唐光德二年(764年)颜真卿和郭颖之的书信手稿。在宋代,它曾被长安的一个石闻人拥有,他把它当作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现在在陕西Xi的碑林里,墨迹没有流传下来。苏轼曾在安处看到原著,称赞道:“这比出版别的书还要奇怪。值得信赖,自撰,有姿态。”此帖是颜真卿的精草书。整个书法,字始终如一,虎虎生威。这篇稿子是颜真卿因为不满权力汉奸的嚣张而写的。所以气势十足,刚强豁达,字里行间有一种忠义之感,表现了颜真卿刚正不阿、憨厚敦厚的性格。至今一千多年,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此帖原是草稿,作者在字与词之间默想,不计较笔墨,却满纸而成,成为书法史上的杰作后人将此帖与《兰亭序》称为“二宝”。
9.自写帖:楷书。书法苍劲严谨,题的小字细致轻盈。詹景峰称此书:“书法古拙苍劲,遒劲有力,体自然。”这就像北方人用马,南方人用船一样。虽然是一笔,但是时间丰富,三倍。"董其昌说:"这一卷里,好奇奔放的人很少。“在这篇帖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了解到颜的字体和结构的微妙变化,这是后人学习楷书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例子。
李咏(678 ~ 747)
中国唐代书法家。字太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他原是左世义,外务部尚书兼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因为李对的嫉妒,坚持要杀被冤枉的人。擅长行书,师从王羲之,后自创。用线条写碑文,书风恢弘,结构密集,笔画苍劲。没有墨水了。今天,有叶有道先生纪念碑,端州石狮,庐山寺纪念碑,托林寺纪念碑,Hokkeji纪念碑,云会将军李思训纪念碑和云会将军李修纪念碑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