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毅太清宫遗址的历史演变
始建于东汉颜夕八年(公元165年),原名老子庙。据《艺鹭县志》记载,汉八年(165),汉桓帝刘智派关霸、左逊到古县督建老子庙,命陈相边邵写文章在老子庙上刻字。
在武德三年(620),为了便于统治天下,提高家族地位,认老子为祖宗,李渊接受了纪的建议,把这座庙作为自己的家庙,并修建了一座宫殿,就像一个皇帝住在里面一样。
唐高宗官印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在太上皇令老子为轩辕皇帝,并加建紫极宫和太清楼,改殿名为轩辕殿。
梧州广斋元年(684),将“先天太后殿”改为“东晓宫”。还册封母亲为“固有太后”,并在汉代李母殿的基础上,扩建为宫,位于太清宫北面。到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重新修建,规模达到顶峰,占地八顷七十二亩,方圆四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气势磅礴。太清宫叫前宫,东晓宫叫后宫。前宫供奉老子,后宫供奉李牧。两座宫殿之间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这条河叫“金水”,这座桥叫“辉县”。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也曾参拜太清宫,尊老子为“大圣,金阙大帝”,将殿名改为太清宫,并亲自批注五千字的《道德经》,在太清宫刻石。此碑至今犹存,1986年与太清宫等朝代碑刻一起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宝二年(743),“紫晶宫”改为太清宫。如今,前宫仍有太极殿,后宫仍有圣母院等清代建筑。
唐末黄巢,太清宫被军务所灭。年间宋真宗重建,唐朝的规模得以恢复。真宗竖立的“赞太后”碑高八米,宽两米。两条龙蹲伏在碑首,乌龟支撑着碑。是真宗御所制、镌刻的“三皇碑”,至今仍矗立在太清农场东南角。
宋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又重修碑刻。
元朝中期,皇帝颁布诏令和许可证保护太清宫,碑文保留至今。到清代重修时,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但与唐宋鼎盛时期相比,只有“千分之十一”。现在和清朝相比,只有“千分之十一”。
太清宫有五大建筑,一根铁柱,三棵古柏,九个碑刻,一个望月井。东晓宫只有五座圣母院、三座娃娃宫和一块宋代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