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介。50字以内
鲁迅的一生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现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本名张寿,本名蔡羽;“鲁迅”是他参加五四运动后用的笔名。因为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于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芳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开悟,12岁入三潭印月学习。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善于记忆,喜欢在放学后阅读野史笔记和民间文学书籍。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兴趣,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而是多方寻找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很多越南和中国先贤的道德文章,对鲁迅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鲁迅少年时,祖父因科举案入狱,父亲去世,家财从此一落千丈。鲁迅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长子变成了一个破落的孩子。家庭遭遇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尝冷暖世态炎凉,看清了“世态炎凉”的真面目,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她有着高尚的品格,对鲁迅有很大的影响。
1898年春天,鲁迅离开家乡,满怀人生新希望,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不满学校的“乌烟瘴气”,改到江南卢氏书院附属矿冶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读《时代》和《进化论》,深受改革思潮和进化论的影响,初步形成了“未来胜于过去,少年胜于老年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政府派往日本留学。他先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然后进入仙台医学院学习医学。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洪流。放学后,我立下了“我以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面对事实,鲁迅感受到了国内同胞的软弱,认识到了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性。他毅然弃医从军,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选择了文艺,用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了文学杂志《新生》的筹备工作,并撰写了《人类的历史》、《科学史的教学》、《文化偏离论》、《摩罗诗论》等重要的早期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而不在于物;它在于精神,而不在于物质;在于人格,而不在于“人”;“立国”首先要“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人格的觉醒和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夕,鲁迅回到了祖国。先在杭州浙江师范学校任教,任化学、生理学教师,后回到家乡绍兴,任绍兴附中督学、博物学教师,山汇初级师范学校督学(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另一方面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他在家乡领导麝月文学团体,并支持创办《越多日报》。1912年初,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不久后,他随教育部调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担任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他和当时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积极倡导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以完全不妥协的态度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多部小说和大量杂文、杂文、评论,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占领的北京,南下厦门,在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授,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迁居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同时担任教务主任,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从事新的战斗。同年4月,发生反革命政变,鲁迅经受住了血雨腥风的考验。他因营救学生无果而辞职。面对血的教训,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严厉的剖析,纠正了过去只相信进化论的“偏见”。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20世纪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芒园周刊》、《语丝周刊》和最后一个著名的文学社团。1927年初加入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成为厦门大学教授。
1927 10月,鲁迅到达上海,从此定居,专心从事革命文学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共同创办《刘犇》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创始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先后主编《萌芽》、《哨兵》、《十条街》、《翻译》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并领导了许多革命社团,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联盟和中国民权保护联盟。他主编《哨兵》、《奔跑》、《萌芽月刊》等多种刊物,团结领导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政府及其皇室文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顽强战斗,写了几百篇散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掷枪,在反文化“围剿”中做出了特殊贡献。他与* * *生产者保持密切联系,坚定支持中国* * *生产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自称“火贼”,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木刻运动。他关心和培养年轻人,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
1936 10 6月19日,鲁迅在上海新村的寓所中去世,享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诗《自嘲》,其中有两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了800多万字的翻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晨花》、《晚拾》等多部作品一版再版,被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享誉世界。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鲁迅作品
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卷)1923-1924,新潮社。
热风(随笔)1925,北新
流浪(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盖华纪(随笔)1926,北新
《盖华纪续编(随笔)》1927,北新。
坟墓(论文,随笔)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选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知社会。
刚集(随笔)1928,北新
三闲集(随笔)1932,北新
《两颗心》(散文集)1932,何忠书店。
鲁迅选集1933,天马
与松井合著的《两地之书》(书信集),1933,广清书店。
伪自由图书(随笔)1933,广清书店。
《鲁迅杂感文选》,瞿秋白主编,1933,广清出版社。
《南方口音与北方集会》(文集)1934,文同出版社。
1934,何忠书店的藏品。
准谭(随笔)1934,书店。
集外,杨继云主编,鲁迅修订,1935,人民图书公司。
关于外语(论文)1935,天马
新故事(小说收藏)1936,文生。
花边文学(随笔)1936,莲花书店。
切杰阁随笔(随笔)1936,三贤书店。
夜笔记(随笔,后编为《齐洁婷随笔》结尾)1937,文森特。
《颉颃亭随笔二首》(随笔)1937,三贤书店。
结尾切街亭随笔(随笔)1937,三贤书店。
《鲁迅书信集》(影印)许广平主编,1937,三贤书店。
鲁迅全集(1-20卷,包括著作、译著、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文集外集(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大纲(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编,汤涛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信集》,许广平主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1951,上海出版公司;打印,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编,汤涛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吴远侃《鲁迅书信补》,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卷1-lO)1956-1958,人文
鲁迅作品选。(1-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第一卷)1959,人文
鲁迅书信(致日本友人增田)1972,人民日报。
《鲁迅诗词》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一卷二卷1381书信除两地之书)1976,人文。
鲁迅佚文1976,解放军报。
鲁迅书信(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
鲁迅全集手稿(8封信和6本日记)1978-1980,文物。
鲁迅给许广平的信1980,河北人。
鲁迅全集(卷1-16)1981,人文
鲁迅全集第一卷(热风在坟前呐喊)
鲁迅全集第二卷(流浪野草晚采花新故事)
鲁迅全集第三卷(盖华纪盖华纪是续集)
鲁迅全集第4卷(三闲两心集南北)
鲁迅全集第5卷(伪自由书准浪漫谈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第六卷(兼及《亭集小品文引论》和《亭集小品文二集》和《亭集小品文终稿》)
鲁迅全集第7卷(节选自各集)
鲁迅全集第八卷(集补)
鲁迅年谱
1881年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长房口。本姓周明庶人,字蔡羽,小名张寿。
1886年六岁。
当年入学,我背的是舒祖昱天先生的《剑略》。
他五六岁的时候,各宗教党派都叫他“胡杨伟”。以小巧灵活著称。
1888年八岁。
11月,姐姐10月去世。当她病重时,她的丈夫在房间的角落里抽泣。母亲夫人问她为什么,回答说:“是给她的。”
大年初一,我们家长辈聚在一起推排九,父亲伯夷也和颜在一起。先生默默旁观,从伯威农先生的询问中,道:“你想赢谁?”王先生马上对他说:“愿大家都赢。”
1892年十二岁。
第一个月,我去了三潭映月,向寿吴京先生取经。
在学校里,我喜欢清闲作画,收藏画卷,但对二十四孝图中“老赖娱亲”“郭巨葬子”的独生子女十分反感。我老公姓陆,安桥头,家住一户。他年轻的时候经常跟丈母娘去,在农村接触大自然,影响很大。《社戏》里描写的人,都是安桥头周围的风景,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家搬到皇甫庄和小高埠。
十二月三十日,我的曾祖母戴太君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1893年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绍傅红、丁友,从北京归来。
秋天,解福公因事入狱,父亲伯龚毅病重,财运下降,多年去优质店、药店。
1896年十六岁
九月初六,父亲伯夷去世,时年三十七岁。父亲去世后,家里越来越困难。
1898年18岁
3月,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899年十九岁
第一个月,我换到了江南卢氏学校附属的路矿学校。没有复习功课,但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放学后,我需要看新翻译的书,尤其是好的小说,有时还会去骑马。
1901年我二十一岁。
12月,我从铁道与矿业学校毕业。
1902年二十二岁。
2月,江南都督署派他去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公学。放学后喜欢看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特别关注人性和?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