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历史文化
在夏商周时期,这座城市居住着“怀一”和“许仪”。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不仅有吴王夫差开凿的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汉沟(即淮扬运河),还有陆上干线公路——南北通衢的好路。
“淮年表?序言说,古淮河中下游,包括城界,“交通灌溉之利在全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拥有。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
市属泗水县、东海县,原县市为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东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东南)。
西汉时期,城大体属临淮郡,又加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淮安区东南)、涪陵(今洪泽湖中部)。
东汉属下邳国,广灵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长期处于战争和对抗的前沿,建筑无序,隶属关系多变。当时市区的码头镇、怀城镇都是军事要塞,设置了许多县郡,是边防部队驻扎的地方。
连年战乱带来了“江淮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文化严重受损。
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破釜东,淮阴镇100户,位于淮安县,最早见“淮安”之名。
隋唐五代时期,疆域长期处于稳定环境,建设相对稳定。总的来说,淮北属泗州(今盱眙县北淮河对面),淮南属滁州(今淮安区淮城),所以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再度繁荣。
滁州、泗州成为运河沿岸的两座全国名城,滁州甚至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北宋时期,疆域相对和平,城界先属淮南路,属滁州、泗州。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市属淮南东路。
南宋与金元对峙时期,市场再次成为前线,双方反复争夺,建设也是混乱多变。
元朝在境内(治今淮安区淮安镇)先后设立淮东绥靖署、淮东总管理处、淮安路。
淮安路覆盖苏北、皖北大部分地区。
明清时期,中国设立淮安府。
明代淮安府辖杨珊、清河、安东、盐城、桃源、宿迁、沭阳、睢宁、赣榆、邳州、海州,共9县2州,涵盖了今天苏北五市的大部分地区。
其间,淮安还有漕运总督、南河总督。
巡抚还经常兼任江淮总督,控制着淮(安)、扬(周)、鲁(周)、丰(阳)四州和徐(周)、楚(周)、贺(周)三州,范围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清朝末年,江淮行省一度建立,淮安是江淮总督的驻地,也就是省会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撤销淮安府,大部分城界归属淮阳路(今清浦区),后归淮阴行政监察区和第七行政监察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 * *华中局、新四军总部,* * *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均驻境内。
由于敌后环境的原因,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大,线索较多,一般分属淮海区、盐阜区、淮南区、淮北区。
从抗战胜利到9月1946这段时间,淮安是华中解放区的中心,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当时的苏皖边区南临长江,北依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至裕溪口,横跨苏、皖、豫、鲁四省,辖53个老县。
1948 65438+2月,城市彻底解放。
1949年5月,淮阴特区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淮阴区先属苏北行政区,后属江苏省。
经过6月1950、8月1954、2月1954、3月1971的几次区划调整,今天的市界属于淮阴地区。
1983淮阴区改为淮阴市,辖宿迁、沭阳、灌南、泗洪、泗阳、涟水、淮阴、淮安、洪泽、盱眙、金湖11县及清河、青浦区,原县灌云划归连云港市。
1987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
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脱离淮阴市,组成地级宿迁市,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2012年2月23日,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2016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更名为清江浦区,洪泽县更名为淮安市洪泽区。
至此,淮安下辖4区3县: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扩展数据:
淮安地势西高东低。除市西南的盱眙县为丘陵地带外,全市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境内河湖纵横,水网纵横。京杭运河、胡爱书、苏北灌溉渠、淮河入海口、淮河入海口、古黄河、六塘河、延河、淮河干流等九条河流贯穿其中。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内,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其他中小湖泊镶嵌其中。
平原区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区占11.39%,丘陵区占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