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制度的发展历史
奏折名称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由于是孤证,实物至今未发现,历史学家对此有所怀疑。更准确的说,是从康熙王朝开始的。因为康熙帝经常让他信任的官员和一些诸侯秘密读故事,以便互相监督,倾听民情,所以就有了秘密文件。秘诏是奏折的一种,所以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奏折制度起源于康熙王朝。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奏折是大学士伊萨纳写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七日的《谢求和平》。康熙四十年后,奏折被广泛使用。大约50年前,王座可以由内部的王子和大臣以及外部的总督和城镇使用。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国内外所有官员均可先用密折奏报,再用题书正式呼吁批示遵循。因此,奏折被广泛用作机密文件,并成为定制文件。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下令停止使用楷书,使奏疏和书名并重。但实际上很多保密任务都是先通过纪念达成的,问题本也成了套路。于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题书终于被取消,献给纪念。
清初的文书制度基本上是承袭明朝的,职衔书用于经商,私书用于奏事。但这一章的标题无法直达皇帝,费时费力,容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奏折将这一弊端一扫而空,施术者可派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到内宫,由皇帝亲自宣读并手书指示,再通过驿站交给本人或送回原奏者合规,无需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又快又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所以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