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西北边疆出现过哪些民族?请介绍其中的三个。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又称“胡”(王国维,“匈奴”一词读作“胡”),即“天之骄子”。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初活动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在阴山和漠南河套地区建立奴隶国家的边疆民族。历经近700年,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和汉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北方边疆民族的祖先,也是汉族祖先中的一员。
匈奴人,直译为中文的“人”,或“群众”、“居民”、“土人”,意为“天帝之子”,起源于原始时代对神灵的信仰;有说是“垂发”、“打结发”、“扎发”,也有说是“海东青”(猎隼),意为“勇猛善战”。
l吴欢
乌桓又名“乌万”、“古万”、“兀颜姓”,源于东胡,语言与鲜卑相同,属于东胡(古蒙古语)的一个分支。
秦汉时期游牧在绕乐水(今西拉木伦、老拉木伦一带)。东邻娄、扶余、高句丽,西接匈奴,南接幽州刺史,北接鲜卑,南接乌桓。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单于击败,兵荒马乱。其中一个乌桓逃到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南端),接受匈奴的服务。
元寿四年(前119),霍去病击败匈奴左,将乌桓移至上谷、渔阳、幽北平、辽东、辽西五县长城,保护乌桓一校尉。
东汉初年,乌桓乘匈奴内乱,逼匈奴北移,选漠南。东汉采取上告的措施,以865,438+0,立五环渠司令阿侯、阿王、阿军,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西北)安置一名五环校尉,管理与五环、鲜卑有关的事务,允许五环迁入。鲜卑立即南下,迁往塞外老家。东汉末年,乌桓卷入州牧混战,帮助袁绍灭公孙瓒。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率军亲自征乌桓,破之,收编乌桓骑兵,号称“天下名骑”。乌桓衰落,与汉族融合,留在家乡的与鲜卑人融合。
魏晋以后,乌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所谓的“杂胡”。隋唐以后,乌桓不再活跃于内地。到了辽代,乌桓从历史中消失,并入汉族和其他民族。太原的郝、的王、南皮(冀东南)的张等传说都出自乌桓。
乌桓以牧业为主,喜骑射,牧以水草,居无常,以穹窿为屋,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狩猎业发达,手工业有所发展,有铸铜、冶铁、制陶、纺织等。农业发达,与匈奴、汉人建立了密切的商品交换关系,如“胡氏”,如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西北)。部落组织,以数百、数千账户(户口)为一部,隶属于城市。部门有大人,城市有小帅哥。勇敢健康能处理决斗诉讼的都是成年人,不是世袭的。成年人以下各牧生产,不征徭役。母权制残余,血亲复仇盛行。人少贵,老便宜。杀死父亲和兄弟是无辜的,不会伤害他们的母亲。母亲有种族,父亲和兄弟没有报复。有过继婚的习俗,“父兄死,妻后母抱妻。”拜鬼神,拜天,拜地,拜太阳,拜月亮,拜星星,拜有健康名字的大人。“坤ˉ(古代对剃掉男人头发的惩罚)头”和“哲ˉ(红棕色)衣服,剪去顶发,与契丹人不同,只是剪去顶发。1971年,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发现东汉壁画墓。壁画以墓主人的“庆功宴”为主题,以乌桓和鲜卑人的形象为主。(霍林格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编号1974,1)
何灵儿的牧马图,上绘汉族达官贵人乘车出行,下绘乌桓人牧马。
霍林格壁画墓。墓主人陈师曾为保护校尉乌桓,搞了一场“百戏乐舞”
西晋赐“金乌丸归义侯”金印,同时出土“金仙贝归义侯”金印和“金仙贝引善中郎将”银印。
l鲜卑
鲜卑和乌桓同源,来自东胡,语言和习俗与乌桓相同。先秦时期活跃于大兴安岭中北部,兴起晚于五环,东汉开始出现名称。
民族渊源:多元,说到鲜卑,指“犀比”“师比”,指胡人的勾;一、鲜卑是满语萨比(吉祥)的音译,由部落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据说鲜卑和九夷的白夷有血缘关系。说到鲜卑,指的是东胡之前的山戎(北戎,无尽戎,戴蓉),之后东胡兴盛,名字就到了东胡。东胡被匈奴攻破后,与乌桓脱离东胡,回到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南有乌桓,然后形成了东有鲜卑,北有鲜卑。
东部鲜卑:发源于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南麓兴安盟科尔沁右翼旗西哈乐古河道附近的达汗山,即辽西长城外的鲜卑山,西南面阿鲁科尔沁旗西北140里的乌桓山。
北方鲜卑: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198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西北大兴安岭东麓郏县洞内发现拓跋鲜卑祖先石室,证明大贤北山在大兴安岭北段,是鲜卑人的发祥地。
拓跋鲜卑祖籍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它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不规则的三角形,洞穴就像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大厅。穹顶高20余米,东西宽近30米,深92米。
西汉时,鲜卑和乌桓都被匈奴奴役。东汉初年,鲜卑大人隶属辽东,名为“鲜卑大都保护”。汉军大败北匈奴后,鲜卑大规模西迁,进入匈奴故里,在北方留下匈奴残余65438+万余人,“皆姓鲜卑”,合并形成鲜卑之父胡(匈奴)的拓跋鲜卑;在蒙古草原的南方,出现了父亲是鲜卑人的铁富匈奴。西拉木伦河一带,南匈奴后,宇文从阴山迁到此地,统治当地鲜卑,宇文鲜卑出现。
公元2世纪,鲜卑著名的领袖石怀制定法律,评判功过。北在柳高(今阳高县西北)建朝廷,骑兵654.38+万,北拒定陵,东败夫,西攻乌孙,在匈奴故土建立了强大的军政综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谭死后,各部纷纷瓦解。三国时期,有一个被称为“鲜卑小种”的毕克能,曾经统一了漠南地区。
魏晋时期,东方的鲜卑分为慕容、段、宇文三部。
慕容部来自鲜卑山。最初是部落名,后来是氏族名。曹魏迁都辽西郡后,先后建立了颜倩(337-370)、后燕(384-407)、西燕(384-394)、南燕(398-410)政权。
段氏鲜卑在东汉中期由辽东迁至辽西,为部落成人。4世纪初成为东方鲜卑中最强大的部落。
宇文鲜卑是鲜卑匈奴,从阴山南迁到辽西,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成为鲜卑,史称鲜卑宇文。当被分成三部分时,于在东方已成年。后来归慕容、拓跋管辖。北魏末年,宇文泰强盛,专治西魏,其后裔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北方的鲜卑主要是指鲜卑的拓跋氏,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拓跋陶赐福石刻,追溯拓跋先民从这里出发,开始传承的历史。他们从大兴安岭东麓越过大兴安岭,在东汉初年从大兴安岭西麓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东汉末年,进入匈奴故里,大致在阴山或河套,与其余匈奴合并,称为“鲜卑父母”。后来,它从河套北部迁到汉朝定襄县的乐圣(今和林格尔县西北)。315年被任命为代王,建立代国。376年,这个国家被前秦的苻坚征服。前秦被推翻后,拓跋珪趁机召集旧部,也就是更换皇位。383年改称王维,386年正式定名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398年,他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制定各种法规,统一了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袁弘迁都洛阳,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鲜卑旧俗改为汉式,这就是中国民族史上最著名的“孝文帝北魏改革”。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
西方的鲜卑主要指河西的鲜卑和陇西的鲜卑,还包括源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
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鲜卑诸部,其中以秃鲜卑最为强大。396年,吕光建立南梁,卒于414年。还有麦田鲜卑、车罩鲜卑、北山鲜卑等其他部门。
陇西鲜卑是指居住在甘肃省龙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的鲜卑。它由齐父家族领导,是鲜卑和高车的融合体。公元385年,赤阜郡王叫大山雨,公元388年被封为豫王,公元394年改称秦王,史称西秦。他死于431。
早期鲜卑人以游牧狩猎为主,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尤其是迁入匈奴故土后。魏晋时期,部分鲜卑已逐渐兼营农业,进入黄河流域后开始大规模农耕。手工业发展缓慢,加上中原战乱,很多汉人逃到鲜卑地区,带来了手工艺技能,制作武器。与汉族地区的商品交换。
社会组织由城市、城镇、部门组成,那里有小帅哥,也有成年人。郝帅,大人是贵族,下面是部落成员,然后是奴隶。谭生活的时候,这里分为中、东、西三部分,有60多个小城镇。谭死后,成人举荐制被成人世袭制所取代,标志着等级制度的进一步确立。鲜卑入主中原后,国家建立,贵族自称为王、皇帝,就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一般百姓就成了封建统治下的臣民。语言源于东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被认为与蒙古语几乎相同。
婚姻习俗保留了收养婚姻、奴役婚姻(男子在妇女家中服务)和抢劫婚姻的残余。
“昆ˉ”是鲜卑发型的特色。男人娶了女人,女人必须剃光头,留头发在身边,留头发垂在后面。
丧葬习俗很流行。信仰巫术,祭祀天、地、山、河、日、月、星。西迁入主中原后,逐渐皈依佛教,其中一部分人还为道教服务。所到之处,对寺庙、石窟进行了大修,比如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这些都体现了鲜卑、西域、中原文化的融合。
鲜卑的“一下子高兴”也叫米色。鲜卑舞。鹿图案卡片装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的梧州山南麓,依山而刻,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洞窟252个,造像51000尊,代表了5-6世纪中国优秀的佛教石窟艺术。2001 65438+2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20年的建设几乎贯穿了整个北魏,这是一部北魏的“断代史”。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南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从北魏到北宋400多年,至今仍有2100多个洞窟和龛窟,65438+万余尊造像,3600多处碑刻。2000年11.30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晋时期的侯金印,高2.8厘米,边长2.2厘米,重88.4克的方形驼扣,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西晋时期金鲜卑领善中郎将,银印,方形,驼扣,高2.5厘米,边长2.1厘米,重41.2克,1956年在内蒙古凉城小坝子滩出土,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金鲜卑率百余长青铜官印。
北魏大统雁北师专傅俑,对襟,长袍
固原北魏漆棺画:郭巨葬子的故事。窄袖黑靴,是精致的妆束。
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墓主生平图片。主人和服务员都穿着窄袖长袍,黑色靴子,妆容优雅。主人右手拿着耳杯,左手拿着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