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的一生

马伯乐在蒙田中学开始了他的中学教育,后来转到他父亲曾就读的路易国王中学。在16岁之前,马伯乐和他的父母住在巴黎。1899年,他的父亲被派往开罗担任埃及文物局局长,为法国保住这个职位。马伯乐被委托给塞弗尔师范学校的女校长,成了一名寄宿生。在这所学校,马伯乐通过了中专入学考试,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1902。因为马伯乐的父亲在巴黎师范学校学习时与第二帝国当局闹翻了,所以他没有去乌尔姆街的这所名校继续学业。后来在部队服役一年后,随父亲去了埃及,在那里完成了论文《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埃及财富》,并于1904获得了历史地理高级文凭。

后来,马伯乐从埃及回到巴黎后,开始学习法律,并获得了1907学士学位,这对他今后研究中国法制史相当有利。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中文,这促使他下定决心致力于汉学研究。首先,法国远东研究所为汉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第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乔治·马斯佩罗,最近以官员和学者的身份去了支那。国学的独特性和艰巨性一直吸引着他。1907东方语言学院毕业,1908年10月27日被任命为法国远东学院实习研究员。同年3月到达越南河内,对当地文化的传播有了深入的了解。此时,他刚满24岁。

1908 165438+10月13,马伯乐奉命来到中国。到了北京,恰逢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三岁的溥仪被推上了皇位。马伯乐目睹了风起云涌的革命潮流,后来根据梁启超《论改良》一书1892写了一篇描述革命前征兆的文章。1965438+6月10返回河内,10月25日作北京及中国北方报告。

回到河内后,马伯乐继续他以前对北齐古地理的研究。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一批早在巴黎就开始的关于佛教在中国起源的研究成果,包括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第一批佛教信徒的形成、中国第一批佛教信徒所崇敬的领袖人物等各种说法。此外,他还就同一问题评论了一位德国汉学家的著作,文章对这位德国同行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异议。

从7月1912到6月1913,马伯乐去欧洲和埃及度假。回到河内后,他为考古调查做了精心准备。这次考古调查让他有了第二次去中国的机会。1914年3月,他前往中国沿海省份浙江,在那里发掘和发现了古代遗址和遗迹,直到1914年8月初。他原本打算去朝鲜和日本,但因为战争,被紧急召回,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在这次短暂的中国之行中,他接触了中国各界人士,与僧人交流佛教,实地走访了几个人口大省,与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了解了他们的社会和宗教习俗。后来,他在法国继续这项工作。起初,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到法国的华工为调查对象。后来,他在巴黎的华侨华人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基于此,他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现代民间信仰的文章。

2005年4月,马伯乐应征入伍。1965438+2007年7月被法国军方召回,任命为翻译中士。1919年3月复员,后返回越南。1920年,他回到法国定居,并出版了《方言》一书。在这本书里,马伯乐最成功的考证是用实例证明了古音系的存在。他的中古音系和高本汉的差别很大,导致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了很久。

第二年进入法兰西学院,接替老师沙莎担任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文学讲师。1921 65438+10月24日,马伯乐正式开始在法兰西学院任教。第一节课讲的是他的老师莎莎的研究成果。住在法国后,他开始写中国古代史。1927年出版《中国古代》1卷(1955再版,附补遗及汉字)。)这本书以公元前三世纪为背景。从那以后,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围绕这本书来写的,或者是为了补充这本书,或者是为写这本书的续集积累素材。中国自汉代以来,文献资料的数量比古代要可观得多。马伯乐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考证,并使用经济材料,这导致他对中国经济史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这在当时仍然很少有人访问。马伯乐后期的许多课程和作品大多来自这一领域。

1928-1929年,马伯乐离开法国前往日本,在东京的“法日馆”工作,并于1929年秋经华北和朝鲜回国。在日本期间,他受到了日本历史学家胜见·黑板报和汉学家内藤次郎、直子直子的欢迎,并将他们收集的一些考古和艺术资料赠送给了马伯乐,对他以后的汉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伯乐在日本做了许多演讲,其中一些在日本期刊上发表,一些被收入他的遗产集。

1936 2月1,马伯乐当选为题词与美国文学院院士,1942 6月5438+0942 2月23日,当选为学院副院长,1943年底当选为院长。从65438年到0944年,马伯乐是法兰西学院文学系主任。因为他的儿子让·马斯佩罗加入了反法西斯组织,马伯乐夫妇被捕入狱。后来,他被带到德国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受到非人的虐待。3月1945病逝,距离美军解放集中营不到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