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展现历史视角(上)

?2015央视***10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主题为(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雕像、丝绸之路、敦煌、孟慧、普通人、宝藏)。《文明之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个春节疫情的长假里,无疑是一部让我惊喜的纪录片。纪录片的真实概念一直是纪录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不断的争议中不断演进。这也是我喜欢看纪录片的原因,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最真实的历史观。

?本片突破以往文字叙述、专家访谈的模式,完全以解说、画面为导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解读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丝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借助现代视听媒体重塑和再现历史,通过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成为电影式的讲故事纪录片。每50分钟,就像看一部有趣的电影,超级有趣。

甘肃省形似“如意”,全长1200里。它位于黄河的西部,看起来像一条走廊。人们称之为“河西走廊”,造成了亿万年的地壳剧变。它是通往中亚和西亚的必经之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和经济促进以及文化融合的宏伟梦想。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来说,打通河西走廊,走向更广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的开始,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发展——西汉。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年。汉朝年轻的皇帝刘彻从一开始就雄心勃勃地计划着。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军俘虏,得知河西走廊局势混乱,任玥人组成了由东向西的联合进攻。张骞,27岁,陕西城固人,官宦侍从(晁的侍卫,政事练习生),向导翻译,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俘虏9年,被迫娶匈奴女子为妻,也提供了了解匈奴王朝的机会。后来逃到岳石,呆了1多年,了解了更多西域的风土人情。当他未能返回时,他再次成为匈奴俘虏,再次逃往东方。13年杳无音信的张骞,历经艰难险阻回来了。京城大吃一惊,带回一张以前从未见过的西域地图。

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具有“掏空”的力量,所见所闻让汉帝国大开眼界,这将是汉帝国后来在西域进行军事外交成就的基础,也是汉武帝坚定战胜匈奴的信心。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张骞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于是河西走廊记住了这位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年仅17岁的霍去病率领800骑兵初战告捷,立下赫赫战功。他被封为“冠军侯”。他不按常理出牌,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以少量精锐部队,连续横扫匈奴五个部落,穿越雁栖山天然草原,连续进军500公里。最后追击敦煌,大胜匈奴。漠北之战制定后,三军全线出击,围剿匈奴。

??山丹军马场,胭脂山的天然草原,至今仍是亚洲第二大、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场。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军队接管了这片匈奴养马的幻境。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繁育基地,高原环境培育的马匹质量远超中原。战败的匈奴唱起悲歌,退出祁连山?:“我死在祁连山,使我六畜不乐;失去我?燕之山使我女无色。”

汉武帝称赞霍去病战功卓著,为他修建了豪华的府邸。但他却打在汉武帝身上,说:“匈奴不灭,何必在家?”。司马迁把这句话记录下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霍去病,19岁,他的精锐部队驰骋自如。经过三次河西战争,终于打通了河西走廊,首次设置武威、酒泉两县,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版图。

?卫青和22岁的霍去病为巩固河西成果,发动了“漠北之战”,直击匈奴北部,一路打到豺狼被匈奴奉为圣地的徐山,率军祭天,史称“封狼于徐旭”。

此时的汉帝国国力强盛,不断扩张疆域。在汉武帝的心目中,强烈渴望建立一个“广于万里,重九译,造成奇俗,杂草遍布天下”的国家。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为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仅23岁的霍去病猝死。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天空,匆匆消失在无边的夜空中。汉武帝为了纪念这位敬爱的将军,把陵墓修成了祁连山的形状,还雕塑了马背上的匈奴。在河西走廊以东的兰州,至今仍有一座巨大的霍去病雕像。人们用这种方式纪念这位征战河西的英雄。

?汉帝国反攻匈奴,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版图后,汉武帝开始设置行政机构,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五郡。邮政系统开始向西延伸。中国是最早组织信息传递的国家之一,邮政被视为“国家的血液”。

?1982《邮政地图》邮票,邮局工作的真实形象,随即发行。国家邮政局被称为“贾”,它不仅是传递公文的中转站,也是处理公务的休息站。

“悬泉府”隶属于汉帝国河西重镇敦煌郡的政府机构。“司府”是秦帝国和汉帝国对县以下官员的称谓。“司福”是管理日常工作的这个邮政机构的长官,受敦煌知府监督管理。官员37人,车皮15,马40匹,官车40辆。

?故事从悬泉屋开始。常惠,陕西人,是跨越汉武帝、赵迪、宣帝三代的外交活动家。曾随苏武赴匈奴缓和匈汉冲突,被匈奴不妥协扣押19年,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华。他被释放回家,再次回到长安。他穿过悬挂的弹簧房子五次。为了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汉武帝采取了和亲政策,积极响应乌孙国派来的楚王孙女游杰公主。此后,女性也为帝国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409年的统治,汉帝国终于崩溃了。中原经历了三国时期的混战,西晋短暂统一,司马家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了一场混战。

西晋末年,张贵主动调任武威为刺史,并在古藏郡,张贵家族世代转儒,采用中原教化,招五百弟子办学。流传着一首歌:“秦仲川,血无腕,唯有凉州倚栏。”

?中原的“永嘉之乱”被局限在300多年的大分裂大混乱格局中。河西走廊因为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大量人口迁移。后来大学者郭鹤(今甘肃秦安,生于儒生家庭)迁居于此。除了跟随弟子,他还有极其珍贵的传世经典。

?张贵家族在河西剪戏一方建立“前凉”政权,前凉王的曾孙后代“张左”公开征集儒家名士支持,并非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知识,而是教导太子。郭鹤和宋贤(敦煌小谷人,在酒泉南山学儒学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堪比孔子)被逼出山,最终选择绝食,以挽救士人的自由和名誉。郭鹤去世,享年84岁。

弟子郭俊承袭并撰写了《春秋墨书》和《孝经错纬》,希望能被后人用来招徒讲学和在马蹄山挖穴。这座原本只是为了避雨而建的马蹄山石窟,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造像圣地,而马蹄寺石窟的发掘,以后将成为佛教文明的伟大圣地,也将是儒佛交汇的见证。

?经过近80年的统治,河西走廊被秦国前君主苻坚所统治。为了完善前秦国的礼仪制度,崇尚儒学的苻坚让当地300名学生到郭俊门下学习礼仪,传播圣人思想。聚集成千上万的弟子是儒生的责任和义务。之后大批民众开馆收徒,河西儒家教育越来越普及。

狄贵族吕光割据凉州,建立政权,史称“侯亮”。郭勋的弟子刘芳成为河西石林的首领,当时的敦煌太守李浩(天水秦安李广十六世之孙)在敦煌自立门户,建立“西凉”政权,这是一项文化事业。他的《知府叙事》流传至今。文章深入剖析了他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一个政治家试图统一河西,恢复中原的野心,同时也留下了他内心的纠结与选择。

李咏让刘芳做西凉文教主任,“向士子献酒”。后来被“北凉”破坏,在酒泉发现“西凉王李严墓”是河西走廊最大的墓。刘芸一生著述不下120卷,是五梁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这里的河西走廊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形成了与中原相对应的地域文化体系,以学术、散文、诗歌、词为主的“五凉文学”。

西晋以前失传已久的古籍和刘芳等河西文人的著作,为东晋贡献了154卷古籍,其中《人物志》保存于河西走廊,回归江南。

?拓跋族在北魏作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河西走廊结束了140年的统治,第一次统一。弘扬汉文化,推崇儒家思想。汉文化随之东移,积极参与北魏鲜卑政权的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形成大一统局面。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隋唐文化的源头。武威文庙是儒家思想传播和繁衍的证明。

河西走廊的百年历史被刘芸记载在《敦煌十卷录》和《十卷寒书》中。北魏孝文帝被誉为“上辈子得官成儒”。

?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他的父亲是从印度迁徙到西域的贵族后裔,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鸠摩罗什七岁时就是一个有天赋的和尚。十二岁就能开坛传道,名声大震西方各国。吕光建立后,鸠摩罗什被软禁了17年。秦朝以后,高祖姚兴推崇佛教和儒家思想,欢迎鸠摩罗什进入长安。58岁时,姚兴在长安组织了一个翻译场,于是有了“三千弟子* * *翻经”,其中重要的有《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鸠摩罗什译《心经》。鸠摩罗什,直译为“同寿”,是中国佛教八大流派的始祖,被后世佛陀称为“千古一僧”。他也是走过河西的第一人,与玄奘、易经、不空并称汉传佛教真意五家。年底在长安去世,享年70岁。

后来,昙无谶的凉州讲学,昙曜的雕像,流沙河的瑞香寺(现荣盛寺)描述的是一个独特的自然佛的传奇故事。?昙曜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徒、优秀的寺庙建筑家和富有激情的空想家,他位于祁连山东线支脉武威以南,天台山石窟是中国历史上发掘最早的石窟。

?经过数百年的动荡,杨光,杨迪皇帝,重新统一了世界。他也是唯一一个亲自踏入河西走廊的中原皇帝。站在走廊墙上,他看到了这条走廊的重大意义,河西走廊也迎来了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