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爱因斯坦为什么会“酸”?
即便如此,人类长期以来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赤手空拳的开疆拓土,用身体对抗这个世界的坚硬,生活艰辛,文明进步缓慢。人类用机器对抗自然进行生产,进入现代文明,是在300年前。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是顺利进行的,而是蜗牛缓慢爬行了很久,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才突然爆发,并“崩”出千里。
人类文明从原始到现代的转折点是工业革命(当然主要是科技方面)。工业革命的诞生需要理论的指导,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理论大门应该是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
1687年,牛顿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地提出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磅礴神秘之感,为人类提供了打开世界知识宝库大门的开锁钥匙。从此,潘多拉魔盒被彻底打开,数学、工程力学、天体力学等诸多学科找到了灵魂的切入点,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直接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革命——工业革命。
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牛顿,无疑是科学的巨人,是人类文明的推动者。作为回报,牛顿也享受到了世界上应有的待遇:他被封爵,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死后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葬礼仪式高贵而隆重,皇家学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参加了。
然而,即使牛顿的贡献世人皆知,但只要是人,就难免“自私”泛滥,惹起流言蜚语。比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牛顿的贡献“一直酸”。
爱因斯坦曾在《谈伽利略的贡献》中将牛顿运动定律归功于伽利略(高中物理课本上有专门的空格,现在找不到了,至今印象很深)。
他认为,几千年来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运动与力的关系不明确。虽然问题看似简单,但大自然的欺骗蒙蔽了很多哲学家:车一推就会动,不推就会停。所以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几乎无人质疑,但这种谬误却让人类科技文明止步了两千多年。
2000多年后,伽利略表示怀疑。他利用山中球的运动特点,推导出力与运动的恰当关系。
峡谷有两边和最低点。当球从一侧的最高点释放后,以加速的速度向山下跑去,到达最低点后继续向对面爬去,直到到达对面和之前一样的最高点。如果对面与初始边不对称,球将继续运行,直到达到与前一个最高点相同的高度。
这说明球在山沟里运动的动力是达到和以前一样的高度。
如果对面是和最低点一样的高度,也就是球到达最低点后一直向前,那么球就会拼命向前跑,以求达到和初始边最高点一样的高度。由于高度不变,球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看一下,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理由,物体的“直线”运动属性与力无关。伽利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推理,得出了物体的“直线”运动规律。
可惜伽利略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并没有上升到“定律”的层面,所以爱因斯坦说:伽利略总结的运动真谛,被一个英国人作为定律发表了,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
总结爱因斯坦的话,不难发现,爱因斯坦赞扬了伽利略的贡献,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伽利略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描述。他的意思也很明显:伽利略得到了运动定律,不是牛顿,而是牛顿以自己的名义写出了伽利略总结的定律。这算不算“抄袭”?我该“酸”吗?
于是,即使牛顿第一定律成功揭开了自然的奥秘,找出了困扰人类两千年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理顺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视角,打开了自然宝库的知识之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爱因斯坦认为他的定律其实是伽利略总结出来的,不能算在他头上,那就“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