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碑的历史变迁
宋代御制大观五礼碑是唐代我国驻韦伯使臣何锦涛的碑。何金涛是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北)人。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我国驻韦伯大使,镇守潍州(今大名县东北十里)。“居魏十余年,民以安”(二),并被授予司徒雷登、童仲舒的校对任务。第五年(公元840年),何锦涛死于潍州。文宗觉得自己领导了韦伯镇多年,给太傅送了一份追赠。同年,在潍州城建了一座德政碑。碑文由翰林学士兼书工部侍郎刘公权书写,书丹(3)、翰林待诏、王曦梁(4)司马唐元印。刘公权是唐代世界著名的书法家,唐的篆书在当时也颇有名气。所以历代文人爱屋及乌,非常重视何金涛的德政丰碑。每当他们看到这个名字,他们都会停下来看看。宋代诗人陆游曾称此碑为“杰出的石雕”。
宋代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将李稷、李斌、李嘉、军礼、猛礼五礼作为一代之制,修订为《五礼新仪》,流传地方官,刻石立碑,颁予天下实行。在北京大明府,朝廷左丞梁子美听信名府殷鉴鉴,将唐代何锦涛德政碑正面题字去掉,改为“五礼新仪”(⑥),称为五礼碑。纪念碑由青石砌成,自下而上,由基石、龟甲、碑身、碑额四部分组成。碑首为八龙戏珠圆头,碑身正面雕有一条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较长。形象生动逼真,颇有唐代风格。“帝王大观五礼”铭文保存完好。不知道是宋人的有意还是疏忽。原来的刘公权书单还残留在刻有五礼碑的一侧,尤其是“五年正月”六个字,至今清晰可辨,成为唐碑的确凿证据。据《旧五代史》记载,五代梁时,使臣杨曾从溧阳带来巨石,在潍州刻下功绩。碑刚运到威州,杨就突然生病死了。杨死后,威州战乱,人们来不及用这块巨石为他立碑。从那以后,这块石头就闲置了很久,再也没有用过。于是,历史上很多古人和喜欢书法的人,都对梁不用现成的石头磨掉的感到不解:梁是对一无所知,还是想图一时方便?事实上,从杨捡起那块巨石到梁刻下唐碑,用了268年。这期间大明经常遭受水灾,杨捡的那块巨石极有可能被洪水吞没,深埋地下。梁当然不可能知道有这块碑。
明朝文健三年(公元1401年)四月,黄河决口,涌入漳河、卫尉河,造成大明地区水患。滚滚江水一夜吞没大明府城,五礼碑倒掉埋在地下。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知名知府顾玉柱发现了此碑的下落,并对其进行了发掘,使这座埋藏地下147个春秋的古碑重新被发现。然而,纪念碑已经断成了九块,纪念碑的龟头也不见了。
时间过去了400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委托当地人民妥善保存这座残破的千年古迹。
1956 165438+10月,1966 4月,李先念总理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参观了这座纪念碑。古碑历经两代帝王的建造,保存了两代名匠的真迹。是研究唐宋历史、政治、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1982年,河北省政府正式将此碑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期间,河北省文物局派专家学者到大明实地考察,决定将五礼碑移至新址,拓印、粘结、修缮,再立起来供游人观赏。
1989年5月,大名县配合省文物部门完成了此碑的搬迁、粘接、竖立工作,重新凿制的龟头粘接在基座上。如今,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碑屹立在大明宫石刻博物馆。面对游客,仿佛在展示大明永恒的过去,那是唐宋元明时期都城的文明与辉煌。也像是在展望大明的未来,期待大名人在开发建设三省交界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让古老的大名在新时代绽放。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给…作注解
①见民国《大明县志》卷二十一,《史记》。
②《新唐书》卷210。
3书丹:古人在刻碑之前,用毛笔将字写在碑上,称为书丹。
④休复封的次子,唐列名司马,为梁廖。见民国《大明县志》。
二十一个历史记录。
⑤陆游《旧学宫笔记》。
⑥见《大明县志》卷二十一《民国史志》。
⑦进士分田之书:宋代政治与帝制的五礼,即何金涛的德政碑,打磨镌刻,其侧考为原。
纪念碑中,标题为“五年正月”。采访本:此碑正面刻有其他字样,其侧柱标题仍为“开埠五年”的原刻本,今日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