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干预和管理,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来说,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决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由于苏联在斯大林掌权后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总结,并使之成为苏联乃至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人们通常称计划经济体制为斯大林模式。

1,正面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之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建立依赖于当时苏联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条可行途径,在苏联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消极效果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其存在的理由,而且通过对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和限制市场要素的发展来巩固自己,以保全自己。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这也要求史无前例的国家独裁作为后盾。所以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只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斯大林模式与民主和现代法制完全不相容。

随着过于集权的体制与日益壮大的市场因素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达到顶峰,斯大林的体制终于崩溃了。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了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表现在: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导致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四是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大量资源消耗浪费。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了国家机关的腐败。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从长远来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