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墙土和女墙土能结婚吗?墙土和沙土
老余法海从来没有想到,他的余生会被绑在142墓碑上。
15年前,55岁的余刚刚做完肾移植手术不到两年。在他病休期间,赤壁市文史委派他去视察一个士兵墓群。这些墓葬位于湖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老营盘茶山上,距离赤壁市羊楼洞村两公里。
余还记得,那是一个荒郊野外的山坡,杂草丛生,周围没有村庄,也没有道路。一阵风吹来,纪念碑的头像露了出来。“那里好像埋了一根钢筋。”
参差不齐,有的墓缺了一角,有的陷在土里,有的墓已经塌了,在地上。
余拔了一把齐腰深的杂草,扎成一捆,擦去碑上的青苔和灰尘。上面的字迹在岁月的风化和侵蚀中变得有些模糊:有女兵、炮兵、步兵等普通士兵,也有班、排、营、团。籍贯涉及24个省,118个县市。牺牲的士兵年龄最小的是18岁,年龄较大的是52岁。
他用手数了数,15排,142座。
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余为寻找墓碑寄出了100多封“没有找到这个人”的信,独自走了数万公里的“长征路”,为墓碑烈士带回了67个家庭。
为此,他基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甚至卖掉了儿子的婚房。他的家人不理解他,烈士家属偶尔抱怨,让他喘不过气来。他试图停下来,但他陷得太深了。带着复杂的使命感,他只能一次次继续在路上。
余在赤壁杨楼洞142烈士墓群。记者谢磊摄
“他们是英雄还是逃兵?”
2005年,余开始走访墓地附近的村民,发现羊楼洞村一直有一个问题“他们是英雄还是逃兵?”问题。
一位88岁的村民回忆说,他年轻的时候,学校来过扫墓,只是不知道里面埋的是谁。
赤壁市市委文史办也收到了很多老人们的反映,说这一片荒凉的军人墓群不是红军,也不是军队。
在参观过程中,余遇到了住在墓旁的许氏兄弟,附近的村民称他们为“守墓人”。
75岁的徐立军回忆说,60年前,有一大批军人回国抗美援朝。在主干道几公里外的赵李桥镇,伤员被担架队和车马拉下火车,运送到67医院救治。
徐立军的大哥当时是担架队的一员。那年徐立军还不到十岁,他看到了很多受伤的人。
他偶然遇到一个叫徐贵的士兵,这个士兵给了他面包和馒头。后来,徐立军偶尔去医院陪他玩。有一天,这个士兵突然死了,被埋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
于和“守墓人”徐立军。记者谢磊摄
得到这些线索后,余找到了当年的医护人员,还走访了村里的一些抗美援朝老兵。他们那时已经十岁了,给余讲了许多关于墓碑上的烈士和当年战争的故事。很多人只死过一次。
带着这些故事,余回国后,开始四处寻找档案,调查村史。他在一本叫《赤壁民政》的书上找到了142烈士名单,这本书是从一个地摊上找来的。
最终确定此地并非野坟,而是一处有据可查的烈士墓群。回国抗美援朝的伤员去世后,被一个个抬到这片荒地上进行棺葬。
他把书拿到图书馆,把书上的烈士名单和墓碑上的碑文一一对照,用红笔标出每个名字所在的墓碑位置。其中有董存瑞的战友王、、的战友周、等。
然而,仍有9名烈士不在名单上。他在一位抗美援朝老军人的回忆录中找到了这9位烈士的名字,加到了书的旁白中。
余把这些发现写了一份报告,提交给了他的上级。赤壁市联合市人武部、市人民政府开展了142烈士回乡寻亲活动。
这些142的陌生名字一直萦绕在余的脑海里。他没日没夜地看着这几页写着烈士名字的纸,边角被翻过来贴上胶带。“142伤员因救治无效死亡,葬在我们的土地上。在这里默默无闻的睡了几十年,默默无闻。他们家里有亲戚吗?你知道他们死在这里吗?家里是什么情况?”
许多问题充斥着他的头脑,他无法入睡。“142名字就像142拼图。”
超过100封信“没有找到这样的人”
带着好奇,余开始寻找这142名字背后的家庭。
烈士的所有线索都在石碑上的这几行短短的铭文中。于把题词的内容抄在纸上。石碑的位置有高有低,他就在地上抄,避免长长的手术刀口被压坏。有时候突然下雨,桌上的字迹湿了,笔水晕了,又要重新开始。
142烈士墓碑文。记者谢磊摄
他按照碑文上的地址寄了信——15年前,一封普通信20美分,一封挂号信80美分。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变成了普通的1元2角,8元注册。然后就是快递,20元左右的快递寄了一张信用证。
当寻亲成为余以后生活的唯一主题时,时间的概念在他的脑海里变得模糊,他只能通过物价的变化来记忆这个过程。“所有的钱都是我自己付的,所有的票据我都留着,省了不少钱。”
有一年,他寄出了100多封信。但是大部分的石头都沉入了大海,信被退回来,还附了一张纸条,“没有找到这样的人。”
余想不明白。“他们家为什么不回信?”
后来他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行政区域的划分早已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位烈士的墓碑上刻着“广东省北流县”,而北流早已被划入广西。又如“湖北省绵阳县”,现已更名为“湖北省石涛”。“花莲县舒适乡”其实是“花莲市寿丰乡”,甚至“赤壁”也是由原来的“普贤县”改名而来。
一些烈士的名字也因为方言和近音字而不同。一位河南烈士的名字是刘一,但墓碑上刻着传统的刘一琪(刘一琪)。有的烈士甚至性别错误,把女人写成了男人。
在那些日子里,余开始每天从早到晚地弄进这些烈士的名单,并且找一个核实一个。总共发现了70个错误,并逐一进行了更正。
但是还是没有人接。
“我也泄气了,把笔丢下,直接扔到窗外。我很恼火。我还把退回来的信都烧了。”余一度跌入感情低谷。
沉默了几个月后,他突然收到了回信。
信中写道:“你做了一件大事。父亲参加的时候我才四岁,大概七八岁就去世了。我父亲去世后,我不知道。后来,我母亲也去世了。我是个孤儿……”
署名“刘尧”是河南烈士刘一的儿子。他的叔叔也是一名士兵。他来到羊楼洞寻找刘一,但是他找不到他。最后,他带着遗憾死去。去世前,他的叔叔告诉刘尧:“你在爷爷的坟旁边留个空位。等你父亲找到了,你就把他和我们一起埋了,让我们团聚。”
这封信重新点燃了余对的希望,“还是有意义的”他决定继续做下去。
烈士徐宝荣家属致于的信。记者谢磊摄
十五年的“长征路”
2006年,余开始坐火车为烈士寻亲。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北至丹东,南至广西、贵州。他在地图上画出了他去过的所有地方。“我的十五年也是长征。”
2007年清明节前,余偶然看到一篇报道。在太原,一位比自己大九岁的老官员王爱夫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余对产生了一种志同道合的亲切感。“他和我一样,被烈士背后的故事感动了。”
所以,他想办法去找王爱富。“如果你有湖北的烈士,我帮你找。我有一个山西的烈士。你能帮我找找吗?”没过多久,王爱富就帮到了赤壁墓一位山西烈士的家属。
2007年,乘2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太原。跟着王爱富开车到介休市义章堂北村。
这个村子很偏僻,周围有一圈土墙。进村后,余开始三五成群地询问,一大帮人挨家挨户地询问。
终于找到了烈士温秉仁的家——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
烈士74岁的哥哥温炳根向余回忆说,那时候他还不到十岁,出门后就没有哥哥的消息了。他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一直在等他回来,一直没等到他去世。再有消息的时候,就是战友带来的死亡。
他指着身后的房子对余说:“这些都是老房子,是我爷爷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这个房间是我哥哥的。如果他在这里,我会给他的。可是我哥哥不在了,”这句话一说,老人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我父母在世的时候不知道哭过多少次。我现在有一个儿子,儿子也是军人。我真的很想见我哥哥。你说是在湖北,我却不知道湖北在哪里,我哥哥的坟在哪里。”
2007年,于到山西省文炳仁烈士家中与烈士家属合影。受访者供图
“文炳仁的弟弟到现在都没来过。不知道他家穷不穷。”余对也是无可奈何。这是他外出时找到的家人之一。
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会见了各种各样的烈士家属。
有的是烈士遗腹子,从未见过,只听母亲说过;有的家庭苦苦寻找了几十年,始终没有消息。有的家庭因为亲人的去世而破碎,有的消极的活着,有的选择重组,有的别无选择只能遗忘。
余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十三年前江苏烈士徐宝荣家属给他的那封信。
“余警官,我是徐宝荣烈士的后代。我想看看我的亲戚。我妈妈还在。她是烈士的妻子,而我不是烈士的儿子。我妈眼泪都干了,我就想一辈子见他一面。”
“我想这是个什么东西?不管有多难,我们都要揭开这个谜。”于是他从赤壁坐火车到了江苏沭阳县。
烈士家属为远道而来的余警官做了一桌饭。烈士徐宝荣的遗孀吴青兰84岁,坐在门槛上一直哭,用方言讲述当年的故事。
徐宝荣在参加抗美援朝之前回过一次家,那次和吴青兰结婚了。在一起一两天后,我回到了部队,再也没有回来。接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吴青兰病倒了,一个大家庭破碎了。徐宝荣的弟弟向她表明了心意,于是“两个苦难的人决定养活三个小家庭”。
余的声音哽咽了。“当我听到老母亲说起这些的时候,我看到旁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是当年的弟弟。他75岁了,眉毛是白色的。是他们的儿子和我握手,在路上接我。他三十多岁,他们生了三个孩子和一个女儿。”
众人都跪下道:“余警官,施主!”
“我能不感动吗?我做了什么?我当了通讯员,但这些故事感染了我。你不能说人家没良心,麻木了。就算没人支持我,不管别人羡慕还是嫉妒我,我都会去做。”余对说道。
一个人的“展厅”
从2007年到2011这五年,是余一家最热闹的时期。牵头完成了杨楼洞142烈士墓的修缮工作,成立了杨楼洞142烈士墓修缮保护工作小组。任命于为办公室副主任。
赤壁烈士陵园的园长说,从2010开始,他接管了羊楼洞的142烈士墓,十年间接待了近百万人次的参观和扫墓。
在他接手之前,墓地分两期重建,用红砖砌墙,建烈士纪念碑,土路修成水泥路。在他的任期内,烈士墓进行了彻底改造,保留了原来的老墓,修建了新墓碑。
这几年也是烈士家属前来缅怀的高峰期。家庭成员来赤壁,其中一个是余。
有些家庭旅馆,余会让他们留在自己家里过夜。最多的时候睡了六七个人,客厅的沙发上和地上都有铺盖卷。
但很多时候,这个房子里只剩下一个人和一屋子的资料。
这个小区的老宿舍楼是于在2005年买的,已经卖过几次了。灰色的水泥墙,周围是一排排红砖砌成的新房子。
房间里家具很少,地上的瓷砖有三种颜色和形状,是别人家装修剩下的,便宜卖给他。冬天房间里很冷,只有桌子底下有个取暖器取暖。
几个大阳台上有两个书架,摆满了编年史、档案、抗美援朝史等书籍。另一面是一些装订好的资料,很厚,编号从1到20。
余的“陈列馆”收集了十五年来的烈士寻亲资料。记者谢磊摄
狭小的空间里有一台老旧的台式电脑,是他几年前买的二手,运行起来嗡嗡作响。为了查资料,几年前他开始从零开始学电脑,现在已经用得很熟练了。
早些年,余和妻子、孩子五口人住在街边的一间平房里。退休前做过局长,在基层干过,进过政府。他是学校的骨干,因为破了一个大案获得了一等功奖章。
2003年,由于过度劳累,患上了肾病。两个肾都坏死了,需要肾移植。可是家里没钱,他想:“老牛拖着破车,有一天死了。”
知道他的病情,单位让他去医院配肾,没想到很快就找到合适的了。内部集资,剩下的夫妻俩向亲戚借,只收手术费。
出院后仍需依靠药物维持。一天吃药五次,卧室的架子上有各种颜色的药丸。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给自己打针。
书桌上,放着一米多长的生化检查记录,密密麻麻的小字写着他从2003年到现在历次检查的身体指标。
2005年,正在养病的余从基层调回政府部门,被派到羊楼洞墓做红色检查,算是一份清闲的工作。但没想到,他一头扎进去,变得比工作还忙百倍,几乎不回家。
按照他当时的经济状况,每个月付完医药费后,基本所剩无几。他大胆索赔,未经妻子同意,卖掉了本该嫁给儿子的老房子,一部分是为了还钱,一部分是为了找烈士家属。
寻找烈士家属的难度和成本超出预期。,机票、住宿、伙食,每一笔都不是小数目。
在寻找胡金海家人时,余从妻子口袋里偷了200元钱,这原本是给孙子过年的压岁钱。妻子又气又无奈。“你真的在家吃饭喂野食。”
十几年来,家里的钱基本上都花光了。“我对我的家人和孩子感到抱歉。别人的父母给孩子留财产,我却不断地消耗家里的财产。”
近年来,也承受了一些压力。我老婆曾经直言不讳地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但是不要牵扯到这个家。如果你出了事,你一个人负责。”
为了保护家人,他独自生活。早午餐吃点面,晚上去女儿家吃饭,然后回我家。
每次出门找亲戚,余都会随身带着箱子,以防出了什么事。
有一次,在回来的路上,我遇上了一场大雨。余被淋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回家后,我发了一天一夜的高烧。
他老婆对他说:“你迟早会把命丢在外面的。”谁让你去的,你自找的,你活该,谁会感谢你?"
李萍是湖北靖州烈士冉星初的儿媳妇,142烈士家属的主人。去年,当她去杨楼洞扫墓时,她看到余家的桌子上满是杂物和药品,这让她感到悲伤和同情。“我从来没想过余警官自己的生活会这么尴尬。”
只有在自己“展厅”里,余感受最深。
这个“展厅”分为几个系列,每个系列有十几本书,按年份标有序号。一套是票本,上面贴满了他从2005年开始每次去的红蓝贴纸。一套是烈士的资料,打开一看是他剪贴的资料,还有一些信件和档案。
还有一套邮件列表,两毛到二三十元不等,都是15年来的点点滴滴。他甚至还保留了每次给烈士家属的车票、车票、照片清单。
十五年来,所有外出寻亲的汽车票都是余贴在书上的,现在存了十几张。记者谢磊摄
另一套是十五年来各报对他的报道。他完整的附上标题,按照时间贴出来。
他能给每张纸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仔细翻看,模仿那些东西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
“这些要报销十五年。我留着,也是我这些年的见证。如果我死了,我的妻子会被火烧死。”余长叹一声,合上了这些泛黄的书。
67次团聚
2010年9月,羊楼洞志愿军烈士墓群被湖北省批准为省级烈士建筑重点保护单位。
如今,羊楼洞的烈士墓被一座绿茶山环绕着。墓地里立着方形石碑。原来的老墓碑立在墓地后面的石台上,青苔从石缝里长出来,顺着墓碑往上长。
修建后,如今的羊楼洞烈士墓群被一座茶山环绕。记者谢磊摄
在142墓碑的正前方矗立着一座镌刻着“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旁边是羊楼洞墓群烈士纪念馆,里面有墓中挖出的烈士遗物,还有一些抗美援朝老兵寄来的信件和旧物件。
在余寻亲的那些年,羊楼洞的村民一听到外面哭喊抢地的声音,就知道“余警官又找了一个,带回来了。”
河南西平王烈士的妹妹与家人一起扫墓。受访者供图
到目前为止,余已找到120位烈士家属,有67位烈士家属前来祭奠。
刘瑶是前来祭奠羊楼洞墓群的家属之一。
在收到回信的两天后,他从河南赶来了。一下车,63岁的老人就直奔墓碑,13排10号墓。
“他好像上瘾了。他只是走到那里跪下,贴在墓碑上,紧紧地抱着墓碑。哭得心碎。”余对说道。
村民们还会为远道而来的烈士家属搬凳子,给他们倒茶。年长的男人坐在门边,看着这一幕哭了。
声势更大,三个烈士家属始终没被打死。
其中一位是烈士杨海友的弟弟。他说,当时哥哥即将参军,但刚和嫂子结婚,他就代替哥哥主动参军了。他参军后不久,战争爆发了。南北军在武汉行军时,他在志愿军里看到一个长得像他哥哥的人。他用言语呼喊,那人真的回头了。后来哥哥打土匪回了老家,哥哥再也没有回来。
“你是怎么到前线的?”他说,如果他不参军,后来来了又走了的就是他,他葬在这里。
2007年,还见到了一位活着的“烈士”。
当年腊月二十八,他接到一个,在江津县找到了“烈士”胡金海本人。
这让余大吃一惊。“这并不稀奇。烈士怎么还活着?”他立刻打了一辆出租车。在胡金海的墓碑前,我反复确认无误,呼唤胡金海。
电话那头一片寂静。“我是怎么死的?”
2007年8月,76岁的胡金海穿着旧军装,提着一个水壶,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羊楼洞的烈士墓。碑顶刻着“永恒”二字,上面的介绍真的是他。
2007年8月,76岁的“活着的烈士”胡金海去扫墓。受访者供图
胡金海回忆说,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上甘岭战役非常艰苦。为了拿下一个高地,冲锋过后,各营连的士兵混在一起,美机离开不远处,旁边一个士兵立刻倒下。他冲到士兵身边,脱下军装,把火焰打在士兵身上。放出来后,他发现战士的手指还在动,于是把军装穿在受伤的战士身上,继续冲锋。
当时,每个士兵的制服左上口袋都有一张印有自己信息的“生死牌”。战争结束,打扫战场的时候,那个穿着胡金海军装的士兵已经奄奄一息了。被误认为“胡金海”,遣送回国。转到67医院不久就去世了,葬在杨楼东墓。成为无名烈士。
胡金海从褪了色的绿色军包里拿出战场上用的茶缸,倒上从重庆带来的酒,洒在墓碑上,举起杯子干了。他慢慢走到每个墓碑前敬礼,用了一个多小时,行了142军礼。仪式结束后,我已经泪流满面。
更多的时候,烈士的故事是由余讲给他的家人听的。
在这十几年收到的各种家信中,他发现大部分家属对军人的牺牲并不熟悉。于是他翻阅了各种资料,走访了抗美援朝老兵,挖出了很多关于羊楼洞烈士墓的故事。
据普音记载,从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杨楼洞中国第六十七预备医院共接诊3100人,治愈2700人。
《赤壁民政志》也记载,“该院主要负责治疗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伤病员。因医治无效死亡的142名重伤员,全部作为烈士安葬在羊楼洞古镇西南的德胜山脚下。”
所有这些书都被于四处搜罗,成为他研究的佐证。
“作为最后手段”
为烈士寻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和志愿者也加入进来。然而,70岁的余的体力却越来越差。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但还是担心找不到亲戚。
有烈士家属告诉他,“我们的亲人躺在烈士陵园,但是我们没有烈士证。”比如湖北荆州烈士冉兴初的孙子说,家里的烈士证已经在多年前的洪水中丢失了。
荆州市松滋县军务局的富友·柯罗科长向记者解释说,确认烈士家属的身份有两个依据。一个是家属持有的烈士证,一个是省厅颁发的湖北烈士英文名录。两个都可以用。
余在赤壁军统局的湖北烈士英文名录中,没有查到冉兴初烈士的名字。冉家只有一块“光荣”的牌匾证明他的身份。
广西烈士闫胜及其家属也在几次搬家中丢失了证明材料,只留下一张“死亡证明”和一张安葬证明。
广西闫胜烈士家属到羊楼洞扫墓,与余合影。受访者供图
2022年2月7日,65438,羊楼洞烈士墓群主任余向记者解释,142烈士中,既有抗美援朝归来的战士,也有因公牺牲的,全部葬在赤壁烈士墓群。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都无法考证。
“前几年有冒充烈士家属的人来要抚恤金,后来也被查出来了。因此,执行烈士证的重要任务必须是严谨的。”她说。
烈士家属觉得这个答复难以接受。有家属表示理解。“宇叔做的够多了,他觉得不好。我不怪他,我感激他。”
但是,一些烈士家属会迁怒于。“找到它对我们有什么用?还不如不找。”
余被夹在中间,无可奈何。“我不想,已经开始了,怎么停。”
2022年6月8日65438+10月8日,赤壁烈士陵园的园长告诉记者,最近有关部门找到了一份《湖北省病逝烈士名册》,这是追认烈士的直接有效证明,也得到了湖北省档案馆多份史料的印证。
根据这些史料,羊楼洞烈士墓群埋葬的142人全部被认定为烈士。据说烈士证的申领和补领是烈士户籍所在地的事务部门负责的。
时至今日,余把为烈士寻亲作为自己余生的使命。他总说他的第二次生命是军人给的。“我的肾是一个士兵捐给我的。”
如果说不出来,就写在你的回忆录里,名字叫《良心与道德的远征》,已经写了近5万字了。
“心里有太多的遗憾。还有22名烈士没有找到家属,但基本没有希望了。有些事真的不能做。”余花了很长时间才说服自己放弃。
65438+2月65438+4月,于在赤壁湿冷的天气里再次出发。不久前,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墓群,是原驻长沙的第66预备医院旧址。在那里,一批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伤员也得到了救治。他希望引起注意。“我老了,能力有限。我希望为这些士兵找到他们的家人。”
出发去长沙前,他坐在电脑前,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有的10岁老兵年年去世,我也到了七十岁,病重,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不到万不得已,我会更加珍惜所剩无几的时间。”
记者实习生邱于宁钟一真
编辑陈晓曙校对薛静宁。
:
以上是关于男壁土和女壁土能不能结婚的问题,是关于杨楼洞的合租问题。看了墙土和沙土,希望这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