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是其时代特征。大量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原地区。为了逃避战乱,中原的汉族人一部分南下到长江流域,一部分北上到关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移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相继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有益的东西。这种民族融合不仅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赵岩北部地区是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最显著的地区,其历史作用具有民族意义。

第一,曹魏与鲜卑和乌桓

东汉以后,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位于北方。根据赵岩的说法,它是最强的。曹操消灭袁术、吕布、袁绍后,投降乌桓,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216),称王维,为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丕在汉朝建立魏国后,统治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中原地区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氐、羌、乌桓、颉颃、露水湖、西陵等少数民族,其中鲜卑、乌桓、匈奴等民族实力较强。

(一)鲜卑人统一漠南

东汉末年,谭石怀统一了鲜卑诸部,在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东、中、西军事部落的大联盟。延宕不久,鲜卑陷入了部众分散的状态。曹操当政时,西部鲜卑造反,漠南从云韵东部分裂成三派:一是布都根派(檀石怀后裔),数万人,据云韵、雁门;二是柯比能群,分布在戴军和上谷;第三,一批属于原同盟“东大人”的小团体,分散在辽西、右北平、渔阳长城等地。其中,柯比能集团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当袁绍在河北时,汉族人去了鲜卑的毕克能,以避免他苛刻和滥用权力的政治。毕克可以让他的人民向汉人学习汉语、汉字和武器制造,从而变得强大。

建安年间,曹操驻幽州时,柯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颜柔作出贡献,以示臣服。曹氏父子两代人,安抚这些首领。黄初元年(220),毕克可以向文帝献马;在两年的时间里,毕克将500多名留在鲜卑的汉人归还给了汉人。三年时间,他带领3000多名骑手,赶着7000多匹牛马与曹魏“交换市场”,然后送回1000多户汉人家中,回到上谷等地。厚克比能集团势力强大,先后兼并布都根等部,统一漠南地区。柯比能强大后,多次入侵曹魏边境,后被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派来的刺客杀死。大漠和南方的统一处于瓦解状态。宇文部、段部、慕容部三股势力崛起于鲜卑东部。他们趁机南下,占领了乌桓的家乡。宇文本来不是鲜卑,后来东移到辽东和鲜卑人,加入檀石淮后逐渐成为鲜卑。段是辽西鲜卑人,居住中心是灵芝(今河北乾安县)。

(2)曹操北伐乌桓,乌桓人入关定居。

东汉末年,汉献帝平初。塔盾,乌桓人,统一辽东、右北平、辽西三郡,后来上谷郡也归一。建安之初,冀州牧民袁绍与公孙瓒作战时,袁绍在塔盾的支持下占领幽州,塔盾被袁绍加封。曹操击败袁绍后,袁绍之子袁尚、袁胁迫幽冀军民65438+万余户前往三郡乌桓,欲乘塔盾之机恢复冀州。塔盾也乘势攻冀州。曹操为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稳定边境,开凿平陆运河运水,准备了粮草。公元207年,率军北上三县一郡乌桓,出卢龙塞“削山吞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统治中心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杀了塔盾,破了柳城,袁兄弟逃往辽东,被辽东巡抚公孙康杀死,送首级给曹操。曹操接回了65438+万被乌桓俘虏逃往长城的汉人。乌桓人65438+万余户迁入关隘,选拔组建骑兵。他们仍然命令国王,侯和乌桓大人带领他们与魏军一起在南方作战。“所以五万,三郡,是天下闻名的骑手”(《三国志?舒威?武丸传)。后于荆楚元年(237)秋,幽州刺史兼乌桓节度使吴率军攻克北平郡乌桓,右。起初,与袁绍同行的“辽西五万都督”也率领5000名士兵加入了魏国。曹魏政权对乌桓的征服、迁居和重用,对民族融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乌桓逐渐与汉族融合。此外,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北方的统一,曹操还对南方匈奴进行了征服和拉拢。他采取分化控制的策略,让他住在指定的区域,任命贵族为帅,派汉人监督司马。从此,可汗只有一个虚名,“沦落为同户”。虽然部落组织存在,但他们不再能直接管理他们的部委。实权属于曹魏政权任命的司马。再加上一些安抚措施,匈奴各部被纳入户籍,长期与汉人共同生活,学习农耕技术,出现了一种”。南匈奴人既从事游牧经济,也从事农业经济。一些南下中原内陆的匈奴人,因为没有土地,很多也成了汉族地主的私田客。

二是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建立的政权。

(一)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九个政权:辽西(今辽宁、河北的一部分)、戴(今内蒙西部、山西西北部,后改为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宇文(今河北北部)、(今河北、山西、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后燕(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南燕(今。

匈奴有三个政权:前赵(原名汉,今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北梁(今甘肃大部)、夏(今陕北、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

羯族的一个政权:后赵(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鲜卑族九个政权:辽西(今辽宁、河北的一部分)、戴(今内蒙西部、山西西北部,后改为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宇文(今河北北部)、(今河北、山西、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后燕(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南燕(今。

氐族有三个政权:丘迟(今甘肃东南部)、前秦(都城长安,曾统一北方)和侯亮(今甘肃西北部、南疆和青海部分地区)。

巴边的一个政权:前蜀(原名成,后改称汉,今四川属云贵)。

羌族的一个政权:秦末(今陕西、甘肃、河南)。

汉族的五个政权:梁倩(今甘肃西北部、南疆和青海的一部分)、魏冉(同后赵)、西凉(今甘肃西部)、后蜀(今四川)、北燕(今河北东北部、辽宁)。

一共7个家族,23个政权。

(B)赵岩地区族裔政权之间的争端

1.前赵与后赵的对抗与统治

西晋灭亡后,匈奴统治者刘聪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公元318年刘聪驾崩,刘尧夺权,迁都长安为帝。他的国名叫赵,史称。公元319年,石勒起兵反刘尧,自称大单于和王召,定都郭襄(今河北邢台市),河内等24郡为赵国,有29万户,史称后赵。后赵的羯族享有优越的地位,被称为“中国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了巩固其统治,以汉族的赵军、张斌为主谋,采取了汉族的一些统治政策,使其国力日益强大。公元321年,石虎被派往幽州进取,刺史段丕被俘。幽州、河北、贺州都属于后赵。不久,石虎率军讨要鲜卑玉粥离石,玉粥逃往乌桓,石虎得知其人投降,遂南下攻占河南之地。前赵和后赵多次争夺地盘。公元329年,石勒攻取了前赵和与之有关的龙之地。后赵之地“南伸淮海之外,东临大海,西达河西,北达燕国”,统治北方广大地区,与江南东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石勒苏益格统治时期,实行了一些汉化政策。

2.冉闵灭赵后,前燕灭魏。

石勒苏益格死后,石虎继位,公元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石虎荒淫残暴,任意迫害百姓,在邺城建宫造塔,各项服务都很兴盛。此外,军国主义对辽西和东晋的征服最终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民众的强烈反抗。公元349年,杜亮领导了一次边境士兵的起义,这次起义打击了后赵王朝的统治者。石虎病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残杀。后赵大将冉闵(汉族),利用民族矛盾,攻杀后赵皇帝史鉴,夺取政权。他的国名叫魏,历史上称为,他仍然是邺城的首都。

魏冉政权,排斥少数民族,屠杀杰人等少数民族(历史上有20多万人被杀)引发了少数民族的联合反抗。公元352年,鲜卑族首领慕容?从东北入侵冀州后,冉闵被击败并被杀,魏冉政权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被摧毁。

3.前秦统一北方。

慕容?灭后称帝,建都叶,国号燕,史称。颜倩占据了北方东部的广大地区,但在北方西部却分成了四个政权:彝族建立了先秦,占据了今天的陕西省;杨,人建立了,占据了甘肃东南部。在张寒家族建立之前,它是凉的,占据了今天甘肃的西北;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占据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

前秦政权在石虎统治时期废除了一些暴政,以汉人王蒙为主子,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在10年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公元370年至376年,先后征服了颜倩、丘迟、梁倩和代代四个政权,统一了北方。

4.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大分裂

前秦结束北方割据后,公元378年苻坚出兵南下攻打东晋,企图统一全国,淝水之战被东晋谢玄击败。由于国力大损,鲜卑、羌族上层人士趁机脱离前秦控制,建立自己的政权。三年间,先后出现了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北魏、侯亮六个政权。经过10年的相互战争,后燕灭西燕,拥有北方东部。后秦灭前秦,灭后梁,拥有北方和西域;后燕和后秦东西相对。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北魏战败衰落,分裂为南燕和北燕,北魏强盛。在北方西部,匈奴、鲜卑、汉族等上层分子扩大势力,先后建立了南梁、西梁、北梁、夏四个政权。北方分裂了又分裂。50多年来,各政权统治者明争暗斗,对北方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历史上是北方各族人民极度痛苦的时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种局面才得以结束。

(三)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融合、统一和分化。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建立的魏政权统一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公元534年,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北齐是东魏,北周是西魏,北周灭北齐。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朝取代。北方的140年,历史上称为北朝。

1.北魏的权力及其对北方的统一

三国西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居住在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以游牧狩猎为生。公元338年,首领史义贵建立了一代政权,这些政权在乐圣(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变得更加强大。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打戴朝,史义贵被杀灭。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崩溃了。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石义贵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后燕攻打北魏,拓跋珪在神河北(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队,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叶(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奴隶主贵族逐渐转变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募汉族地主加入统治集团,加速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思(魏明元皇帝)、孙拓跋涛(魏皇帝)继承了以前的工作,先后任用了的、的崔初、赵的陵、河间的、渤海的、广平的尤雅、太原的张骞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和汉族世家大族联合的封建政权。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改革旧习俗,实行中国化政策。

平等土地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动,农村荒芜,大量土地荒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北魏政权颁布了均田制。先审批户籍,再按户籍分配土地,实行新租调制。女仆和奶牛都可以养殖。均田制是在当时地广人稀的前提下实行的,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稳定。北方的大量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得到了提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养蚕、畜牧、酿酒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破败的景象。

中国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封建文化高度发达。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习俗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消除了鲜卑和汉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官员管理、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北魏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根基,造成内部混乱。公元530年,魏孝庄杀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昭(尔朱荣帝)杀了孝庄,立元恭为帝,政权由尔朱氏把持。后来,朱尔的家庭被高欢,一个被他的部降级的汉族人所灭。高欢杀了元恭,立修远为帝(魏孝武)。修远脱离了高欢的控制,从洛阳逃到了镇守关中的将军宇文泰那里。此后,北魏分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山简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了修远,立元宝居为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去世,他的儿子高澄和高杨相继登基。550年,废魏孝敬的袁山坚,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杜野。

西魏时期,在有着深厚汉文化的鲜卑人宇文泰的统治下,国家形势蒸蒸日上。公元557年,之子宇文珏废魏公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雍采取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国家形势越来越强大。

4.北周统一了北方。

北齐和北周从东到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出兵攻北齐,先占晋阳,后东进。577年,北齐邺城被攻陷,北齐亡,北方统一。北齐被周武帝灭后,进军南陈,取得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民族大融合和民族群体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西晋末至隋初的270年,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极其复杂的历史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种民族融合首先为北魏的统一,然后是北周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北周的统一为隋朝的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东汉以来,陆续迁入内地的匈奴、鲜卑、颉颃、边地、羌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一起反抗西晋的统治。但随着西晋政权的崩溃,各民族为争取独立而相互争斗,经济遭到破坏。各族人民生活不下去了,就联合起来举行起义。在这场长期的共同斗争中,增进了相互了解,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同时,在生产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是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这是一个渐进的民族间的自然融合过程。到北齐和北周末期,鲜卑人和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上,在与汉族的相互吸收和渗透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比如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原地区只说汉语和鲜卑语。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各民族的通用语言。虽然北齐时曾一度提倡鲜卑语,但北周统一后,汉语成为流行语言。再比如,在民族习俗方面,迁入的胡人很多特征大多消失了,比如匈奴的结发,乌桓的剃发,鲜卑的发,羌人的发,左撇子的服饰。

此外,少数民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吸收了大量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谋士来建设国家和发展工业,并实行了一些变革,推动了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使得胡各民族之间的界限日益弱化并趋于消失,为隋唐时期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