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图镇的历史文化

白浮图镇成武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至今,成武大仍有许多原始社会以来的历代遗迹。全县有省、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他已知文物点30余处,还有山东省重要石刻2处,珍贵历史文物140件。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见证,是我们祖先优秀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的实物教材。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文化遗址和各类文物的保护管理,成武文物管理所于4月成立,1998,配备9名专职文物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所有文化遗址的保护管理、全县文物的征集和管理,以及所有涉及文物的执法工作。

成武历史文化遗址众多,涵盖全县十一个乡镇,在考古、史学、佛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相当规模的城市。除了县城出土的文物,说明这里是东周古城,还有周初的古城遗址。城北地区曾出土近50公斤半两钱,城南地区出土大量密密麻麻的陶瓷管井,可见工艺之精湛,打井技术之高超。东部大田集、白浮图等镇出土的画像石较多,有花鸟,粗犷古朴,造诣较高;位于大田鸡东的天塔,全石结构,古朴典雅。它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在鲁西南独树一帜。中国有很多石刻,如汉代的张寿墓碑,唐代的孔庙碑,字苍劲别致的黄花诗碑,没有赵孟頫书的张成墓碑,中国三大善本佛经。这里有千年柿树、汤怀树,还有古皂荚、黄檀等珍稀树种,都为成武的古文化遗产增色不少,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和精神财富。白浮图镇剧种成武,地处鲁西南戏曲之乡。地方戏曲种类繁多,主要有四平调、大平调、豫剧、黑仔戏、梆子戏和二弦戏。

四平调:由抗日战争时期的“花鼓”演变而来。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成武四平剧团成立于建国前,后改名成武四平剧团。成武四平剧团已故著名艺术家甄有明、王桂芳、王士军是四平戏的创始人。县四平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了母亲王桂芳在歌唱艺术上的努力和实践,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次参加省级演出并获奖,深受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人民的喜爱。四平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剧种,成武四平剧团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县级四平剧团。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平歌剧团将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我们期待这部难得的话剧《四平调》的再创作。

成武也流行大平调和豫剧,成武汶上大平调剧团、天宫小金鱼豫剧团、大田集通俗豫剧团。虽然都是业余剧团,但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农村,为活跃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武流传的有黑仔鼓、山东秦书、山东铁子、古画、大鼓、渔鼓、评书、坠子等。

由于各种因素,除了评书和挂件,其他种类的歌很少有人唱。黑仔鼓是一种罕见的音乐,很少有人会唱。如果不抢救,它就会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