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历史成就的地位和关系
时空观:历史时空观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观念。掌握时空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与时空、古今地图、重大事件年表等相关的概念和术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的进步;按照历史年表和时间序列,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信息;有意识地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历史证据:历史证据是指通过严格的考察获得可靠的历史资料,并试图据此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历史是一门实践科学,对历史的探索是为了求真、求实。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把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史料有道理,文字有道理。”史料不仅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历史证据”不仅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判断历史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鉴别、选择和运用各种史料,在史料中寻找线索和有效信息,通过推测和探究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自行鉴别史料,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角,建构自己的历史叙事,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来源于证据,理论来源于历史”的证据意识
历史理解:历史理解就是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尽可能客观、现实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理解同情”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把自己放在理解和感受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事情的位置上;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和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和后果等。都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恰当的解释,从而在理解历史中建构自己的历史叙事,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根据史料和历史认识,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能力。历史是过去的历史,不可重复,不可实验。所有的历史叙事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一种解释,它不仅包括叙述者对历史事件描述的安排和组合,还反映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和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就是帮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中的重要性;理解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的关系;以公正的视角理解历史叙事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阐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中对真理、交往、德性的追求中凝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索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为目的;用“承上启下,成一家”的说法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它以丰富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情感认同,提供了历史经验、人生哲学和人类的共同追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关心国家的命运;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认识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放的心态和面向世界的胸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哪些部分?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观察和分析事物与特定时空关系的概念。
2.历史证据
对获得的史料进行分析,尝试用可信的史料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
3.历史理解
把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提升到一个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取向去理解其意义。
4.历史解释
基于史料和历史认识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历史事物的态度和能力。
5.历史价值
历史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追求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中凝结出来的价值取向。
扩展数据:
中国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的疆域发展、社会演变、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简明过程。至迟在一百多万年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在东亚大陆上居住繁衍了。到公元前2070年左右,出现了有阶级和国家组织的夏朝。221年前,中国第一次统一,此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王朝统治。
中国幅员辽阔,生育人口众多,文化广为邻国所环绕,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延续了近6000年。没有其他国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
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的诞生和发展。其发达的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当代世界的最高文明。但是当一些西部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中国获得了新的起点。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振兴中华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_国史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哪些部分?
1,时空观:在特定的时空里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概念。
2.史料论证:是指对所获得的史料进行甄别,试图用可信的史料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
3.历史理解与解读: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提升到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取向去理解其意义,基于史料和历史认识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历史事件的态度和能力。
4.历史价值观:历史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追求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中凝结出来的价值取向。
扩展数据
历史是一门科学。其科学性有两个一般原因:
第一,其研究对象的客观现实性和真实性。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世界各民族、各国的,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运动的事实和过程——都是作为历史存在的客观现实的东西,不以历史熟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首先是它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是揭示世界各民族、各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就具有了一般科学的科学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历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证据,历史阐释,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1.历史思维能力是用来重新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对象的一种素养。
2.历史意识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历史认知基础上凝结和升华的经验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
3.历史知识是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基础。
扩展数据:
历史素养的好处:
1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历史教育以育人和培养人为基本目标。
2.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自己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精神家园。历史素养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3、有利于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的形成。历史贯穿古今,链接中外,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历史素养的培养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懂得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追求历史演进的规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人民网——培养青少年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5)提出的历史学科六大核心素养:(1)时空观:观察和分析事物与特定时空关系的概念。(2)史料论证:对获得的史料进行分析,试图用可信的史料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3)历史理解: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提升到一种理性的理解和情感化的取向来理解其意义。(4)历史解释:依据史料和历史认识,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历史事物的态度和能力。(5)历史价值观:历史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追求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中凝结出来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它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历史证据、历史理解、历史阐释和历史价值观。
识字1: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时空观是指观察和分析事物与特定时空关系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特定的历史事件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有关;能够知道很多划分历史时空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描述过去;能够根据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中理解历史中的变化与连续、统一与多样、部分与整体,并据此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释;当我们认识了现实社会,就可以把认识的对象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读写能力2:历史证据
史料论证是指通过严格的考察获得可信的史料,并据此试图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史料是了解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各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对其作者意图的认知来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价值,并在过程中体验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提取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