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建筑工程

隋朝的历史很短,但大运河的修建仍然令人瞩目。

隋朝大运河开通于605年至610年,分为四段:

1.同济运河605年,杨迪征“豫淮两县百万余人”开运河。早在战国初期,魏就挖了一个缺口(引水随汴水,转南随沙入郢)。通济渠是在缺口和下游汴河的基础上疏浚而成的。通济渠从洛阳以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从板朱(板城朱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泗水镇黄河东北侧)引黄河入汴河,再在河南开封东南流入淮河。

2.605年,隋炀帝杨迪征调“十余万淮南人”开汉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下令开凿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为这条河经过吴国韩城(今江苏扬州),所以叫韩沟。隋代大运河的韩沟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韩沟的基础上疏浚而成的。它从杨珊(今江苏淮安)到江都,进入长江。

3.永济运河608年,杨迪在河北各县征集一百多万壮丁,开凿永济运河。男人不够,还招女人。永济运河从洛阳黄河北岸到沁水河以东流入清河(渭河),在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水谷河(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达卓君县。

4.江南河610开通。从京口到余杭,是“八百余里,十余尺宽”。运河两岸有御道、柳树、40多座离宫(从长安到江都)和许多粮仓。教科书《隋代大运河》的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隋文帝在584年开辟的。因为渭河多沙,深浅不一,航行不便。在渭河南侧,开辟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余里,名曰广通运河。隋大运河建成后,南北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河道的深度、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建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就像中国的古长城一样,几千年来,大运河一直享有世界声誉。

运河开通后,“出差不尽。”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接卓君渔民,南运江都,有利富庶!”(皮·《建边·鹤鸣》)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中赞美大运河,说:“真是千里自路终。”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卓君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此外,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