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学术渊源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学和社会学遗产,历代出现了许多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可以称为古代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人。然而,作为独立的现代学科,民族学和社会学都来自20世纪初的西方。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些教会大学和与西方接触较多的大学首先开设了民族学和社会学专业。如燕京大学、清华大学、金陵大学、华西大学、岭南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等。在全国高校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开设该专业较早。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部分。美、英等国的文化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等国被称为民族学,虽然起源不同,但内涵是相同的。
当时民族学、人类学的课程多设在社会学系。最早开设这些课程的学者大多是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潘光旦、吴文藻、杨承志等人都是较早(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归来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20世纪20年代,西方民族学和社会学出现了历史学派、进化学派,特别是功能学派的理论,这些在西方学习的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成了这些学派的信徒。但当他们回到中国,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社会时,在学科理论和方法上逐渐发展出一些中国本土特色。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时,潘光旦师从历史学派大师博厄斯,并受到进化学派著名人种学家摩根(L.H.Morgan)的极大影响。吴文藻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学习期间,该校人类学系几乎集中了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精英。例如,博厄斯,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以及本尼迪克特(R.F.Benediet)和玛格丽特·米德等。,都是国际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大师。杨承志在巴黎大学获得民族学博士学位,接受了功能主义理论。
潘光旦、吴文藻、杨承志等人掌握了西方人类学、社会学最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吴文藻的博士论文还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近十年最佳外国留学生奖。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清华、燕京、中山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将来成为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社会学家的学者。如费孝通、林、等。
(B)实用学校和社区研究
20世纪20年代,吴文藻回国后不久就在燕京大学担任社会学系系主任。这个系的学生有费孝通、林、、等人。当时中国的民族学和社会学还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的阶段。吴文藻先生首先提出了面向中国的教学改革方案。他的中国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定有效的理论框架;第二,用这一理论指导中国的研究实践;第三,进一步培养能够独立从事研究的人才。
在理论框架上,他选择了英国功能学派。他说:“功能主义是社会人类学中最先进的学派,也是当今学术界最强大的学派。”(《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的起源与现状》,社会研究111,112,1936)在中国社会的研究实践上,他提出了社会学与民族学方法相结合的社区研究方法。这两点贯穿了他和他的学生几十年的研究。时至今日,紧密结合社会学和民族学的方法仍然是我院最具特色的传统。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吴文藻先生于1937年分别派学生费孝通和林赴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费孝通在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时,他的导师是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林的老师是哈佛大学的赫顿等人。他们回国后,先后在吴文藻任院长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潘光旦任院长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C)边境和少数民族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人策划鼓动满蒙独立,导致中国边境危机。吴文藻先生审时度势,提出边疆和少数民族研究应成为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点。为此,他派学生、林、、费孝通、到西藏、四川凉山、广西大瑶山和新疆进行考察。从此,李友益成为中国藏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林的《凉山彝族家庭》和费孝通的《花兰瑶社会组织》都成为民族学研究的经典,先生从事新疆民族研究几十年。将来这些学者集中到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部门时,他们会继续他们的研究传统,这促成了中国民族学界对边疆和少数民族特点的关注。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四)三代师生齐聚研究部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学术渊源主要继承自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部从事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学者。五六十年代,他们是站在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前沿的一批顶尖人物。这些学者大多来自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和民族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1951分为民族学系和劳动系)。20世纪50年代初,三代学者来到中央民族大学科研部。以下是他们的师徒序列与学术传承的关系:
第一代:潘光旦、吴文藻。
第二代:费孝通、林、、。
第三代:、宋树华、石、陈凤仙、王辅仁、、、黄淑萍、。
从5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是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的领军人物。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杨承志先生和吴文藻先生在1940年代把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称为“南杨北吴”。这时,他也作为第一代学者来到了研究部。
(5)代代相传
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研究部到今天的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早在30-40年代逐渐形成的学术传统至今仍在延续,并一直发扬光大。这些传统是:第一,在教学和研究中结合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倡经验社区研究;第二,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是研究的重点;第三,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研究中要重视历史的视角。
关于研究的理论,2006年6月5438+10月,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撰文指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界形成了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历史功能学派,这是功能学派的理论发展,是对国际民族学、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贡献。(《论费孝通的历史作用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