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尼日利亚《领导报》报道称,科技正在为中国农村赋能,中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海峡时报》指出,中国实现“小康社会”长远目标的努力正进入下一阶段——“乡村振兴”。
拉美社会关注的是,据中国官方消息,中央政府将联动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0亿元,旨在保障就业稳定,改善那些脱贫人口的生活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
中国开展了全面的反贫困斗争。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实现了新时期的脱贫攻坚目标。近6543.8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能停下来,要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起来,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一方面,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筑牢防止贫困的防线,从根本上杜绝大面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出现。另一方面,从扶贫到乡村振兴,说明我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努力已经从针对特定人群的扶贫,转变为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从瞄准832个贫困县,到解决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再到推动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要求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可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产业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民富、生产现代化,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为农村吸引和留住人才。生态振兴强调实现农村绿色发展,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农业作为生态涵养产业的作用。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破除农村愚昧、攀比的不良风气,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新时代农民。组织振兴要以乡村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中国积极实施并提前10年实现,成为国际减贫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治理优势和制度优势。从扶贫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离不开中央的统一领导组织,离不开“全国一盘棋”的社会动员,离不开科学精准的方法,离不开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向世界证明,“发展是摆脱贫困帽子的普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