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1895年3月,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出使日本。作为清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1)中国承认朝鲜独立。(2)中国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给日本。(3)中国支付军费2亿两白银(加上从辽东半岛赎回的3000万两,共计2.3亿两)。日本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7年的财政收入。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和吸取教训。
有评论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所以他们强调落后就要挨打,要努力提高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种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是不够的,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是片面的,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更全面、更准确地分析。
事实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钢铁、煤炭、铜、煤油、机械制造的产量都远低于中国。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前二十年,日本全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拥有55艘战舰,排水量61000吨。日本常备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相差不大。显然,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并不像鸦片战争时的大刀长矛那样悬殊,但在某些方面,比如海军和陆军的总量,中国还是略占优势。换句话说,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不是因为军事实力。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这对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防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1.缺乏远见,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知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这必然导致更加激烈的殖民地争夺。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地大物博,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早在1855年,日本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就主张:“取台湾省和吕宋岛,占全中国,来印度。”日本几十年来一贯执行上述国策,做好了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八次“扩军备案”。甲午战争前的几年,年均军费高达365438+总收入的0%。1887年,皇帝下令从皇家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贴。这笔钱虽然不是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整个国家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相比之下,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非常不足,对侵略缺乏应有的远见和警惕。
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日本人不可小觑”,但朝廷和大多数政治家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国寡民”、“不关心日本人”的阶段。对国防负有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日本人民患的是远虑而非近忧。”相反,清政府以财力不足为由,放松国防建设,削减军费预算。
甲午战争始于朝鲜。日本还打着保护朝鲜华侨的旗号,向韩国政府发出“日本政府不会有其他意图”的照会。事实上,正如外务大臣卢奥宗光所说:“发动战争的决心是帝国政府出兵朝鲜时就决定了的。在这个好话题的借口下,日本干脆借此机会推动中日关系破裂。
“朝鲜战场的失败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战争往往就是这样。一方有准备,另一方无准备,就打,早打,硬打。但如果被攻击的一方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退缩,针锋相对,必然会对侵略者产生威慑和遏制作用,有可能在初始阶段改变战争进程,甚至中止战争。然而,中国失去了这个机会。其根源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远见,放松了警惕,导致战前准备不足,首战措施不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知原因,也是需要认真吸取的深刻教训。
第二,一味依赖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李鸿章想利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牵制日本,解除中日之间的军事对峙。李鸿章首先要求英国调停。他认为英国在中国有最大的既得利益,日本侵略中国“英国人不会同意”但没想到,英国和日本在幕后做了生意。
李鸿章转向俄国进行干预,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此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远东地区筹码不足。我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吵了一架。在中国担任税务局长的英国人赫德评论说:“俄罗斯人在天津调情,两周后,他们突然推脱了。李鸿章和老板进行了一次无聊的讨论。”清政府还请德法调停,更是徒劳无功,浪费时间。美国表示:“美国持严正中立态度,只能友好地影响日本。”"
一味的向别人求助,却放松了自己,放纵了敌人,实在是战争中的大忌,无疑是走上了灾难之路。不仅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是彻底失败。海军和陆军主力全军覆没,最后不得不投降媾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可以依靠大国在夹缝中生存,但大国做不到这一点。庞大弱小的中国,如果不能自立,不能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屠杀的对象。想要达到和平,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依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你必须在战争中战无不胜。就连维新思想家梁启超也看清了这个道理。他说:“李鸿章的手段主要是联合某国控制某国。天下能不靠他人而生存者,必有自立之道,然后能无他人而致他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没有外交,战场上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都没有。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作,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了北洋海军和新军,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李鸿章将武器的作用极端化、绝对化,“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主义和失败主义。
北洋舰队在黄海战败的直接原因有:一是指挥不当。二是有的将军怕死,临阵退缩就跑。第三,壳不够,质量差。军队的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还取决于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也是如此。把战败完全归结于武器装备是不合理的,这是长期的误解。
放弃和失去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放弃和失去制海权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教训十分惨痛。但也不能苛责古人,因为中国长期以来的大陆意识根深蒂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确立海权意识需要很长时间。甲午战争交的学费,给后来人提供了一个教训。在当今世界的现代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其内涵也不断扩大,延伸到水下控制、空中控制甚至太空控制。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作用更为重要,牢固确立制海权的战略思想仍然是最具决定性的。
五、腐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朝廷没带好头,底下更是胆大包天。奉命购买战船的李竟敢以百分之二十的回扣中饱私囊。他本可以用买四艘船的钱只买三艘船。外商给好处,造船就偷工减料。有人举报给李鸿章,他也不管。深受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为战争胜负的因素。
第六,军队素质低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期间,海战、陆战数十次,中国军队屡败屡战。它从未赢得一场战斗或击沉一艘敌舰。直接原因是军队综合素质低。当时北洋是全国最好的军队,北洋里的海军优于陆军。但即使是北洋水师,也存在军纪不严、训练不严、贪污腐败、精神疲惫等严重问题。
7.封建政权买办造成的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软弱、被动和渴望和平与投降,不能完全用封建统治的腐朽来解释。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具体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买办化了。封建主义和买办主义的结合决定了对待资本主义侵略的妥协。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个因素在历代包括清初都是不存在的。封建政权的买办起源于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
一个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两次鸦片战争后,从19的6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英、德、法、俄、美、意等国大使联合干涉中国内政外交,进而干涉军事。英国人赫德长期占据海关首席税务官的位置,不仅控制海关行政,还干预许多政治事务。贸易港口的外国领事向当地政府发号施令,如果他们不服从,就派军舰威胁他们。列强还通过派往中国军队的顾问(其中一些人仍在军队服役)控制着中国的军事事务。
二是经济半殖民地化。从19的60年代到90年代初,航运、商业、进出口、财政金融基本上被外国列强所控制。中国已经迅速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商。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半殖民主义相适应的,是封建政权的买办。以洋务派为代表的一批买办官僚集团,为外国侵略者的势力服务。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相对增强了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它自始至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具有浓厚的买办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清朝统治者担负起领导反侵略战争的重任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买办在反侵略方面比封建更反动。封建政权从维护统治出发,也可能倾其所有投入反侵略战争。列强不仅侵略和掠夺中国,而且尽力维护清朝的统治免于崩溃。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祖国已经走上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道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方针,但胡锦涛同志说:“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如今,世界很不平静。霸权主义及其追随者坚持采取与我们为敌的立场,利用台湾省、人权、西藏、钓鱼岛等问题不断制造事端。最近一个超级大国还在叫嚣“武力协防台湾省”。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侵略者在甲午战争中占领了台湾省,台湾省人民的反抗50年来没有停止过。晚清思想家黄遵宪写过一首诗,表达他的志向:“苍天泪满,日本人竟割台湾省。如果他们苟且偷生投降,还不如为正义之士而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占领台湾省的悲痛、愤怒和反抗。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和能力粉碎任何将台湾省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企图。”在事关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人民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绝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
纵观中国历史,任何灾难和压力都无法征服中华民族,只会让我们更加沮丧和团结。最终,只会是我们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