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王店镇的历史

历史

王店镇的名称始于五代天府时期。天府二年(公元937年),嘉兴镇让王魁在此居住。“植百亩李子树,集货交易,必有其道,谓之王店”(嘉和之)。“簪缨之后,此起彼伏,越来越盛,成了巨镇”(《梅里录》)。到明朝中叶,此地已成为嘉兴四大重镇之一。唐代至清代,大鹏乡在镇东,嘉惠乡在镇西,镇横跨两乡之间。“宣彤元初,自治之议始于各区之划分,名为王店镇”(《梅里北志》)。辛亥革命后,虽历经数次军事灾难,但仍是货物集散地,并设立王店镇。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从商业镇发展成为以纺织、家电、轻工为主的工业镇。

王魁喜爱李子,并以种植李子而闻名,因此该镇也被命名为梅里、惠美和李美慧。这个城镇的形状像一条尾巴弯曲的长龙。镇内主街,东西长1.5公里,尾街南北长约800米。城河在中间,历史上称为梅溪,河流沿着莲场水库以西的主街。

王店古镇历史文化悠久,以灯笼、剪纸、民间工艺闻名于世。元宵节是王店镇的一大习俗。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流行,被誉为“鹤城一奇葩”。彩灯种类繁多,有亭灯、台灯、落地灯、亭灯、船灯、塔灯、牛灯、龙灯等,都很出彩。民国以来有过六次大型灯会,分别是建国二十三年,抗战胜利,1950,1956,1959,1976。名匠朱扎的灯笼别具一格,五彩伞灯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作品,还有《关帝的灯笼》、《庄家的旗灯》被收入1934年举办的灯会,深得观众赞赏。

当代剪纸艺术家龚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全国剪纸比赛中获奖,并被一些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现为中国剪纸协会会员,浙江省剪纸协会理事。

民间艺人层出不穷。著名木匠朱祥林擅长小木家具,尤其是古典家具。他制作的家具工艺精湛,著名雕塑家黄圣佑擅长雕花、浮雕、梅、兰、竹、菊等。他精通所有的传统戏剧。1959年国庆10周年,他应该是南湖红船所刻,花纹图案精美。1960被评为省级名师、工艺美术师。1969年雕刻成小红船,工艺精湛,堪比大红船。被评为“杭嘉湖著名雕刻师”。

全镇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有茶馆、书店、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馆、俱乐部、老年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镇业余艺术团每年举办欢乐春音乐会,十多位艺术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各种文化艺术协会——梅李集邮协会、梅李书画社、梅李摄影协会、梅李花卉协会、王店信鸽协会等民间协会,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覆盖了整个城镇。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人心。该镇建有游泳池、溜冰场、门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室、棋牌室、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各种歌厅、歌舞厅、宾馆饭店应有尽有,文物古迹也不少。是浙江省旅游百强镇之一。

民间习俗

王店自古以来就有淳朴的风俗,重礼轻耻。一年之中,有许多目的不同的节日。每到除夕,家人团聚,开心辞旧岁;大年初一,鞭炮齐鸣,庆祝春节。或者选择好时机,烧香祭祖,拜天地,祈福,让商人获利,收获庄稼;或者,同宗的人,邻里的人,朋友的人,互相交流,庆祝吉祥的婚姻,悼念丧事的忧愁。如果这样习惯了,长此以往就会成为一种习俗传统。

春节——庆祝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的大节日。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扫地、掸屋檐、置办年货、做新衣服、祭祖、吃年夜饭、走亲访友、过年。节日期间,亲戚朋友相互拜访,俗称“拜年”。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午夜燃放烟花来迎接新年。早上吃汤圆,让汤圆又圆又甜。还有长寿面,意在长寿。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拜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古代叫上元节。在旧社会,有迎龙灯、赛龙舟、吃饺子等习俗。新年在元宵节结束。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有吃萝卜糕(年糕)的习惯。用春节剩下的年糕,糖炒,吃了一顿幸运饭:“走路僵硬,干活辛苦。”孩子们竞相放风筝,村里的人筹钱赏神(土地神)取乐。

3月3日——农历三月初三,女人摘野菜花插上,有人说夏天不晕。3月3日,清朝康熙皇帝辛丑室(1720-1721)有祈福仪式。当时浪费了几千块钱,男女聚在一起娱乐。

四月的长夏节――镇上的人喜欢啜饮青梅,品尝樱桃,做麦饼。孩子们最喜欢长夏节,经常自带锅碗一起在田里做饭,俗称“烤野生稻”。在漫长的夏天给人称重是另一项活动。每天都有家人称体重。孩子长胖了,家长高兴了;老人长胖,儿孙皆大欢喜。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的第五天,家家户户都吃棕色的种子和雄性大豆。菖蒲和艾叶挂在门前。用雄黄在小孩额头上写“王”字,穿上五毒衣驱邪。

王店龙舟节——原本和其他地方一样,因某年5月20日失火,改为5月21日为龙舟节,俗称“龙舟节”。赛侵日,观众挤满街坊,场面异常热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防演习仍在这一天举行,以检查消防设备和有效性。

在六月初六——俗称“狗洗澡日”,孩子们不在河里洗澡,据说这样可以减少疾病,增加健康。家家翻衣服、被褥、毛毯等。以防止发霉和蛀虫。

六月初七——俗称“七巧日”,相传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相会。这一夜,可以观赏到来自天河的牛郎织女的相移,让村里的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中秋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俗称的中秋节。在过去,死者的灵魂在12日至16日被献祭,但现在仍有少数人使用它。

7月30日——农历7月30日的传说是藏王菩萨的诞生。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地里插上香烛,意思是插上蜡烛;把掺了油的锯末放在瓦上点燃,叫走香;把砖堆成塔,在上面点上香,就叫灯塔;把一个纸灯放入水中,随其漂流的叫沥水灯。现在仍有少数人在那一天在地上放蜡烛。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的满月被称为中秋节。每天吃月饼,南瓜,南瓜子。深夜赏月,旧时东岳庙有赏月会。月饼也是给亲戚朋友的礼物。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阳节。读书人喜欢爬山、赏菊、饮酒、吟诗。人们喜欢吃红豆和糯米。

冬季至日65438+冬季至日2月22日——节前一天称为冬季至日之夜,用食物、酒和纸献给死者。在冬天的至日,有一种说法是你可以通过吃什么来弥补。就是喜欢食补和药补的人,冬天开始补了。

腊月二十三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农历除夕。我开始为2008年做准备工作。扫屋尘,备年货,烧红豆糯米祭灶王。在红纸湖用纸轿子送灶神。冬、春两季,柏枝缠麻杆,谓之“与日俱增”。把麦芽糖涂在灶神的“嘴巴”上,说灶神要替世人说话。现在老式的柴炉已经被煤球炉和煤气炉取代,送灶神的旧俗不复存在。

除了晚上——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除夕。用鸡、鱼、肉、年糕祭祀神灵,称为“土地过年”。家人团聚,一起吃饭,说吃年夜饭。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叫做守岁。晚饭后,长辈给年幼的孩子压岁钱。这一夜,让炮弹扔了一地也不扫。

著名景点

暴露馆位于深圳市白乐路1号。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是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晚年读书写字的地方。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曝光馆历时250余年,历经天灾和兵灾损毁。从清朝到民国,修复了11次。亭园占地6532平方米,亭、阁、厅、船、榭一应俱全。原有的童杰、灵池、怀魁、荷塘、渝北、清桂岩、钩船屋、绣鸭滩、落帆步、刘峰亭、同心兰琪亭、曝光亭等十二个景点,现在大都湮灭。露亭是十二景之冠,一直保存至今。占地36.39平方米,周围石柱上刻有石碑。西北的两个石柱上,刻着杜甫的诗,王彦的书,阮元的重书,浙江巡抚:“会须视竹,故人何处写诗?”《露亭》清代颜所作。

园内的正殿叫“千彩堂”,是朱读书、写作、藏书、写作的地方。朱的画像刻在墙上;梁上有“学经博物”横匾,原是康熙御笔。因为它是由西陵印刷社的张宗祥重写的,所以原图书馆有8万册的丰富藏书。里面还有朱最喜欢的砚台,书亭全景画卷,亲书条幅和对联。

西方斋像一艘游船,门楣上有“方龄”的匾额,是清初郑智写的。此斋三面临池,曲桥,池中荷花。坐在这个斋里,就像坐在一条船上。相传是朱诗友聚会吟诗的地方。刘峰亭立在假山上,刘峰指的是石霞、衡山、九歌、石歌,合称刘峰。朱常常登上亭子,仰望六峰,俯视园林,自得其乐。娱乐老轩是朱晚年的娱乐场所,离曝光亭很远。宣元里有清代的经卷和雕花太师椅,已经失传很久了。

园中花草树木,虫鱼百余种,朱最爱竹子。“搬十次以上,一定要选有竹子的地方住。”因为爱竹,所以叫“竹陀”。在他的诗和词中,他吟诵竹子多达十次。比如“北陀亦竹,南陀亦竹,护吾家,几丛寒玉”;“昨天晚上,我看见突然刮起一股风,把木头都拔了出来,但我很高兴竹子安然无恙!”等等,和竹子玩得开心。

1989 165438+10月21日,一场“纪念朱彝尊诞辰360周年座谈会”在暴露馆举行,嘉兴各界知名人士50余人出席。会上对朱的生平和著作进行了评价,印发了《朱年谱》、《曝书馆简介》、《朱学术思想研究论文》等,并为与会者留了一张亲笔签名和几幅书画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