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华多·爱默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821毕业后,他在普通学校教了几年书,帮助弟弟们学习,然后在波士顿当了牧师,属于唯一的卫理公会教派。当时唯一的卫理公会教派在东部地区的教派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它打破了加尔文主义僵化教条的束缚,但也保留了许多迷信成分。爱默生出于自己的信念,毅然放弃教职,远赴欧洲各国寻找出路。
1833回到美国,专门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论自然》出版于1836,几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思想的萌芽。该书认为,精神法则存在于自然的中心,自然对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过程和结果;每一个自然过程都是精神的体现。人的本质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人本身是一个有限的创造者。世界缺乏团结是由于人类自身的不团结。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可以在头脑的能力和特征中找到;梦能比实验更深刻地揭示自然的奥秘。该书还阐述了他的审美观。他认为美是上帝给美德留下的印记,美的创造是艺术;爱美是乐趣,美是诗人追求的主要目的。他在书中还提出了摆脱传统束缚的思想,主张“与宇宙建立直接的关系”,要求建立一种原创的诗歌和哲学而不是依靠传统,要求“自己有启发我们的信仰”,反对“在过去的尸骨中摸索或给一代活人戴上陈腐的面具”。
1837年8月30日,爱默生在美国学生联合会发表了题为《论美国学者》的演讲,抨击了美国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了人的价值。指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从皮囊中揭示真理,从而启发、提高和引导人们;他呼吁民族自豪感,反对盲目追随外国理论。他提出“不能永远靠洋宴的剩菜过活”,“要用自己的脚走路”,“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篇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崛起产生了巨大影响。被霍姆斯誉为“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1838年7月5日,爱默生在剑桥发表了题为《在神学院的演讲》的著名演讲,指出只要一个人是正义的,他在一定范围内就是上帝,他也具有上帝的安全、不朽和威严。他呼吁用原初的真理取代传统的宗教形式。他的演讲遭到了新英格兰加尔文主义者和一神论者的抗议和攻击。爱默生的哲学思想保持了唯神学派强调人的价值的积极成分,同时也吸收了欧洲唯心主义超验主义,发展成为一种超验主义的观点。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可以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这一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神学和外来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从1836开始,爱默生、奥尔科特、里普利等人在康科德不定期聚会,讨论“神学和哲学的糟糕处境”,可以说是超验主义运动的起点。这个运动没有组织形式,也没有具体的纲领。一般称为协和作家群或协和哲学派,也称“超验主义俱乐部”。他们创办了季刊《日本条例》(1840~1844),出版文学作品,主张教育、伦理、政治的改革。爱默生曾经是主编。由于爱默生等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超验主义”一词逐渐失去贬义,最终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概括,爱默生成为超验主义思想运动的主要代表。
爱默生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主张绝对的个性自由和社会改革。从1830到1840,他认为解放思想和精神比解放奴隶更重要,所以他脱离了废奴运动。但随着事件的发展,他改变了态度,明确表示反对奴役黑人和农奴制。1859公开为约翰·布朗辩护。南北战争期间,为了庆祝《解放奴隶宣言》的颁布,他写下了著名的诗歌《波士顿颂》,呼吁黑人的平等权利。
爱默生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包括诗歌、散文、文学作品等多种体裁和形式。其中著名的论文有《论自助》、《论超灵》、《论美国学者》等。这些散文作品后来被收入《散文选》第一、二集,分别发表在1841和1844。此外,还有文学评论作品《诗人》(1844)和《历史人物传》(1850)。
爱默生的创作独一无二。他的文字不追求优雅华丽的辞藻,有时简洁有力,像格言警句;有时用一系列形象化的比喻来阐述复杂的哲学,气势磅礴,说服力强,被概括为“爱默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