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的历史沿革

五代北汉甘祐四年(951),刘崇在晋阳称帝时,在汉光岭(今偏关东一里的山梁上)建立偏头村。

北汉天惠元年(957年),北汉王刘军随后在原址扩建了一个村落,为夯土墙。偏头寨东靠双峰山,西靠关河。“地控西北,权守城池。”黄河以西20里,、、杨、契丹在雁门、偏头作战。杨家将的军队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血雨腥风的战场,魏镇的三关,几代人都家喻户晓。

辽位于本郡东部的宁边郡,属西南招降部。

金三年(1158),宁边郡划归国家行政。元至元四年(1338)废。明朝成化二年(1466),偏头关设千户,治今市,属太原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为偏关县,属宁武府。民国初年属于雁门路,废弃后直属于省。

元朝大德三年(1299),偏头寨升为偏头关,吴洁将军枢密院受命镇守此关。此后,偏头关被称为宁武关和雁门关,并称为长城外的三关。舜帝二十四年(1364)七月,河南右丞相卫塞不花钱,搬至偏头关。

在明代,长城由九个主要城镇守卫,其中太原镇,又称山西镇,驻扎在偏头关。它所管辖的长城西起宝德,东至黄玉玲(今山西和顺县),全长800公里。其中分为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和黄河,内有六道长城,加上北魏长城和北齐长城,全长500公里。

1949属于兴县地区。1952属于新县地区。1958废物进入河曲县。1960复位,属于陕北地区。1961年属于新县地区。1967属于新县。1983属于新洲地区。2000年忻州市。2000年,隶属忻州市。

1997,偏关县辖城关镇、老营镇、天丰坪镇、万家寨镇、水泉乡、陈家瑛乡、楼沟乡、南堡子乡、窑头乡、马家堰乡、黄龙池乡、焦耳乡四个乡镇。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偏关县总人口为112324,其中城关镇37595人,天峰坪镇9083人,老营镇7069人,万家寨镇6346人,窑头乡9004人,大石洼乡、楼沟乡3541人。南堡子乡4773人,焦二碾乡1210人,水泉乡5173人,陈家瑛乡7055人,马家庵乡2373人,黄龙池乡4494人。

2001区划调整后,全县辖新关镇、天峰坪镇、老营镇、万家寨镇、窑头乡、楼沟乡、上峪乡、南堡子乡、水泉乡、陈家瑛乡4镇6乡。县政府设在新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