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和历史有什么区别?
首先,里斯被美化了。
在《大福琴》中,李斯很早就当上了秦王嬴政的大臣。从杀老艾、击到秦统一六国,围绕秦王发生的所有大事,李斯都参与并协助策划,给人一种没有李斯,秦王就不可能统一天下的感觉。事实上,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李斯并没有做出什么特殊的贡献。他当时的最高职务是最高司法机关长官廷尉。从职能上看,他显然不可能参与基于军事手段的决策,比如统一六国。不要以为秦人是混日子的,责任分工明确!
另外,在《大福琴》中,韩非之死被刻画为李斯不希望自己的朋友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所以提前为韩非喝下了毒酒。但历史上的真相是,韩非看到韩国无力回天,于是想到秦国谋职。李斯怕韩非能捷足先登,就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儿子,凡事都要为韩国着想。留着他是灾难,不如用法律惩罚他。”秦王下令把韩非关进监狱。唯恐秦王反悔,李斯第一时间派人给韩非送毒药,逼其自杀。后来秦王食言,下令赦免韩非,但为时已晚。
当然,李斯也不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协助秦始皇决策和制定郡县制、书同语、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重大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这方面,用秦始皇和李斯在未来的历史贡献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功德就是功德,过分就是错误。把不属于他的功劳都算在他身上,把属于他的恶都洗掉,这是严重的背离。
二、老艾叛乱
在大福琴,“老艾之乱”的过程跌宕起伏。叛军一度攻占皇宫,咸阳街头血流成河。危急时刻,多亏了名将王建,加上大秦人民自发加入平叛队伍,军民终于在老艾打败了叛军,确保了大秦的山河安全。而《史记》对“老艾之乱”的记载只是这样的:“王使常平军与常文军互相攻击。在攻打咸阳的战斗中,数百人被斩首...其他人被打败了。也就是说,老艾及其追随者在“老艾叛乱”中被砍死,数百人被击败。如果连这种规模的叛乱都能压垮秦王嬴政,他凭什么能治国?因此,大福琴的“老艾起义”完全被夸大了。
第三,吕不韦之死
在《大福琴》中,各国使节前往洛阳,邀请在家游手好闲的作家吕不韦担任他们国家的宰相。因此,许多秦朝臣要求秦王杀死吕不韦,以避免后患。秦王不忍,想把贬到蜀国,让他远离是非,变相保护他。但为了不让秦王做人难,吕不韦干脆喝了毒酒自杀了。是真的吗?/你不说。答案是:假的不能再假了。
历史上秦王下令吕不韦迁都蜀国是真的,但蜀国在秦朝时并不是“天府之国”,而是变成了穷乡僻壤,是流放重刑犯的地方。如果秦王真的变相保护吕不韦,他会被命令迁移到这么可怕的地方吗?
在《子同治简》中,对吕不韦之死有这样的记载:“文心侯饮鸩而死,葬之隐秘。”放弃家庭来看他们的人会被赶走。“也就是说,吕不韦是在被迫自杀后被秘密埋葬的,而不是在达福琴的隆重葬礼。吕不韦的家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被赦免,而是被迁到了蜀中,结局悲惨。古人云,有伴如虎,更何况吕不韦的伴侣是秦始皇。
第四,其他
除了上述严重背离历史的情节,《大福琴》还有一些不重要的与历史不符的地方。比如历史上范的赵国士兵被李牧击败,畏罪投奔燕国,而不是在“老艾之乱”中逃跑;历史上的秦将军桓坤,不是在灭赵之战中被李牧击败后羞愧自杀,而是在“肥战”中被击败后被杀。
此外,在大福琴被消灭的君主受到秦王的善待,给人们留下了秦王嬴政心地善良的印象。但是历史上的六国君主都没有好下场。那些坚持抵抗的君主就不用说了,就连主动投降的齐国君主王剑,最后也饿死了。历史上的好皇帝往往不是好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为什么他的后代要美化他的好人形象?
参考文献:《史记》、《资同治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