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应用的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兴盛,形成了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咏、罗伊等。清代初学在总结明朝灭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切感受到明朝学风空虚、不实,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士只教道理,不趁时势,不误国。”他们要求学术实践以事实为依据,提倡实学和“以事实为根据”的新学风。他们的学风特点是:处理世事,济贫济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要勇于做事,不要空谈“活一天,就要为人民做事一天”;致力于创新,从不抄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那些关系到民生和国民生活的,一定要追根溯源,讨论为什么。”在救世救世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对当前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①政治上,他们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提出了一些具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思想,如黄宗羲的“校公是非”思想、顾的“庶人从政”思想等。经济上,针对封建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渗透着“均田制”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制”虽然与农民起义提出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却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同情。(3)在教育上,他们激烈批判科举制度和八股,重视学校教育,要求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有用人才。(4)哲学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呈现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应用的研究又兴起了。其代表人物有魏源、龚自珍以及后来的康有为。他们以经学为重,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精神,用经学所谓的“微词大义”发挥自己的社会改造思想。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先秦至清代儒家的“经世”论。
近代常用于晚清的历史背景。它们属于一种观念或价值观。当时清朝积贫积弱,外敌入侵。关于何去何从,大致有两个学派。一派固守旧传统,抵制便宜好用的洋货,痛恨洋务派,却无法抵制洋货的传播。另一派属于洋务派,即所谓新派,注重向洋人学习以控制他们,想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包括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