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桥梁建筑历史的信息
中国古代桥梁的兴衰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而在古桥方面,中国的先民也有很多世界公认的创造成果。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的梁式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古代桥梁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
石梁大桥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梁式桥是巨桥。该桥建于商代(16 ~ 11世纪)。“周武王伐纣,柯商贾歌,桥头积粟济贫。”在古代,石梁桥的跨度一般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米。保存至今的中国石梁古桥,建于绍兴八年(1138)福建泉州安平桥。这座桥有362个洞,总长5英里(2223米)。以及更早的泉州洛阳桥,建于宋五年(1053),全长1097米,47跨。意大利人凯尔·波洛在他的游记1275中写到了这一点。
浮桥
《诗经》说“迎魏,造船为梁。”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结婚,在渭河上建了一座浮桥。后来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多次在黄河、渭河、洛河上架设浮桥,用铁链代替竹绳作为船与船的连接。
据西方史料记载,最早的浮桥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浮桥。公元前493年,波斯国王大流士进军希腊。为了横渡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下游布置了360艘战舰,7天7夜200万人过桥。
石拱桥
受自然形成的拱形洞穴的启发,公元前6000年两河流域的先民开始用砖块建造拱圈。应该说四大文明古国都掌握了用砖石建造拱门和拱桥的技术。可以推测,中国在商代也学会了建造拱桥。古代拱桥最初是半圆形的拱门。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修建了许多著名的输水拱桥,在世界上被称为“罗马石拱桥”。至今仍有30多座拱桥,开始突破半圆拱的常规,建造比半圆更小的弧形拱。
河北赵州的安济桥是中国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修建的,建于公元665438年,是一座独具匠心的杰作。大桥主跨37.4米,上涨7.1米。在拱肩两侧各建两个小拱(称为腹拱),形成一座空拱桥,既减轻了自重,又有利于排洪。这种由中国首创的“开肩弧拱”直到14世纪才在欧洲出现,可能与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传达的中国古代桥梁信息有关。
凯尔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河上有一座美丽的桥,桥的美无处不在,实属罕见...它建造得很好。坦率地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梁……”。他说的是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卢沟桥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章宗明昌三年(1192)。全长212.2米,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为11跨弧形拱桥。在桥拱上,采用框架式纵向造拱法,使整个拱片成为一个封闭的整体。桥面两侧有279个青石围栏和281个望柱,柱上雕刻着489只大小不一、表情各异的石狮。卢沟桥的建成方便了晋中与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伟,结构科学,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
悬臂木梁桥
将木梁叠成斗拱状,或加斜撑增加悬臂能力,直至跨中合拢,形成跨度30余米的拱桥,是我国古代工匠的独创,在西部的川藏地区和东南部的浙闽地区仍可见。最著名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桥跨约18.5m,桥宽9.6m,拱矢约4.2m,当时称为“穿木”架桥法。元朝时,这种桥型被蒙古军队带到欧洲,建成了一座横跨多瑙河的大桥。
电缆桥
利用天然植物纤维(如藤、麻、竹条)制作索桥,是中外亚热带地区古代先民的自然创造。中国大约在3000年前开始建造电缆桥。《汉书·列传》中有过用绳索穿越西域的记载,说明西域的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对中国开创的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省冠县都江堰竹浦大桥是我国现存古代竹索桥的杰出代表。中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最迟在隋唐时期(6世纪),就有了铁链桥。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贵州境内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1667年,法国传教士出版了《中国奇观》一书,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了西方建造电缆桥的尝试。
四川泸定县大渡河铁锁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我国铁锁桥的代表。桥跨约100米,桥宽2.8米。13碗口粗的铁链,桥面用木板铺成,是川藏的重要通道。
21世纪中国桥梁展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一起,面临着更加宏伟的跨海大桥工程,为了实现四大洲陆路交通网的梦想。中国在建的东海大桥、杭州湾通道工程、舟山本岛连接线工程,以及规划中的伶仃洋、琼州海峡跨渤海海峡、胶州湾、珠江口。
台湾海峡项目对中国桥梁工程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面对超大跨度桥梁、超深水基础和大海的复杂自然条件和恶劣环境,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竞争力。
中国桥梁行业应承认差距,不甘落后,坚持自主设计和施工的原则,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进步,克服缺点和不足,以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优良的美丽桥梁赢得国际同行的尊重,重现中国古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