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太生平事迹

道光二十三年(1843),商太于七月初八出生于琉球王国琉球村宇智原。他是商和王的次子,小名次金,名超贤。他的长兄商卓,在商太出生后的第二年,十三岁就去世了,还有一个兄弟叫商弼。

道光二十七年(1847)九月十七日,商秋、琉球派达摩(莫问任为司朝剑)出使“于”(祖国)——萨摩请求商太攻印,并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十一日返回琉球。同年五月初八,商太即位,以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名义任职。当时他只有六岁,于是普天间的太子尚鲁园为摄政王(四年后,大理的太子尚炯为摄政王)。咸丰七年(1857)二月十三日,尚泰元任职,意思是可以处理政事。咸丰八年(1858),11月19日,上太迎娶张之女,前三官张鸿勋(左九真与创始人孟关系密切)。商鞅时期,琉球深陷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琉球国家财政困难,自然灾害频繁。英法等西方国家的舰队不时出现在琉球海面上,让琉球人感到严重不安。咸丰三年(1853),美国提督马修·佩里率领舰队敲掉琉球,次年强迫琉球签订《琉球与美国和解条约》,这是琉球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琉球打开了大门。咸丰五年(1855),娇兰率领法国舰队到琉球,武力胁迫琉球签订《琉球与法国和解条约》。咸丰九年(1859),范卡佩勒率领荷兰舰队到琉球,签订《修琉兰条约》。这一时期,精通多种西文的向永恭受到高度重视,不断得到提拔。

西方列强进入琉球后,琉球官员不以为然,在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上相互攻击。暗潮涌动的政治矛盾集中在咸丰九年(1859)的牧之恩赫事件上。在这场政治风暴中,一大批琉球官员受到牵连,如林如(亲一方)、马成(亲一方)。尚台是琉球诸王中延迟册封时间最长的。直到同治五年(1866),即位十九年,才被宗主国中国清朝封号。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和琉球都不具备册封的条件。册封仪式对琉球来说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盛大仪式。当时琉球财政很困难。史书上记载“近年公费接踵而至,未来册封之需极为匮乏”,欧美各国频频叩关。直到咸丰六年(1856)六月,才决定四年后派遣使节册封。于是琉球开始对民众加税,号召富人捐钱。正当琉球如火如荼地被册封之时,正值清朝与太平天国战争的高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此时追封琉球王国国王显然不现实,于是琉球王国将追封请求推迟了四年。然而,琉球国家的财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除了加税,他们只能靠富民捐钱,继续推迟追封。据《秋阳》等史料记载,当时,* * *收到捐款41.6万元,至少有1.7人因捐款给王宓而得到族谱,计入火葬。

准备工作差不多完成后,琉球王国在同治三年(1864)向董国兴(椿子亲政)、毛荣(伍家璧亲云)进贡,并邀请使节来华。但由于国内局势不稳,董国兴一行于同治四年(1865)十二月十八日抵京。清政府任命翰林院检讨赵信,翰林院编辑广佳为正副职。另一方面,琉球王国任命郑秉衡(李振荣的近亲)为接收医生,并前往福州会见册封大使。琉球王国还把所有监视琉球的萨摩官员藏在莆田程健村,萨摩船只全部从那霸港转移到北方的田芸港,避免暴露琉球与中国的关系。这也是两百多年来欢迎琉球册封使节的惯例。同治五年(1866)六月二十二日,赵信、于新甲率领434人的册封使团访问琉球那霸,琉球王国亲王尚泰率领数百名官员前往迎恩阁。7月20日,册封使前往重元寺祭奠商。8月27日,琉球村百莆田举行册封仪式,宣读清朝圣旨,封尚泰为琉球王国中山王。11月10日,册封使党返回中国。这也是琉球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爵。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大幕结束的剧变期。为了应对萨应战争、征服长洲战争、陈武战争、萨摩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琉球“皇国”扩充军备,逼迫琉球卷入其中。萨摩原于咸丰二年(1852)应琉球要求暂停糖贡制度,但八年后恢复,八年间从琉球征收糖75万斤,五年后征收糖22万斤。后来沙马想派人去琉球采集硝土,但琉球王宓表示反对,提出由琉球人采集赠送,得到批准。接着,萨摩要求琉球把用来制造枪炮的铜材无偿捐赠给它,还在琉球发出了“更换令”。沙马的接连压榨,让本来就很萧条的琉球经济乱局达到了顶峰。不仅王宓的财政状况极其贫困,而且人民也很贫困。为了软化琉球,萨摩亚人“仁慈地”免除了琉球在同治七年(1868)到期的贡米。但对于琉球来说,只是沧海一粟。

不久后,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政府成立,日本进入明治维新的新时代。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琉球接到明治天皇圣旨,将“庆应”国号改为“明治”。这是日本中央政府的圣旨第一次直接传达琉球,但没有引起琉球的足够重视。后来萨摩等四诸侯提出要还版。到了同治十年(1871),明治政府出台了废藩设县的举措,琉球的萨摩藩一夜之间变成了明治政府的鹿儿岛县。这时候琉球真的感受到了变化。商台在当年9月召集官员开会,商讨如何应对时代的剧变。讨论的结果是力争维持琉球作为萨摩藩的现状,避免被明治政府直接统治。同时也幻想要求明治政府归还琉球庆时琉球割让给萨摩的奄美群岛。在日本,也有关于如何处理琉球的讨论。大库大辅井上馨主张直接吞并琉球,而佐元(明治初期的立法咨询机构)则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将琉球视为日本-清属,但强调要明确琉球属于日本的事实。明治政府最终采纳了外务副大臣提出的“封商台为藩属,列华人,遏制其外交”的建议,开始了吞并琉球的进程。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鹿儿岛县派奈良小五郎、园路一治出使琉球,正式通知琉球王宓将萨摩改为鹿儿岛县,并宣布免除琉球对萨摩所欠的一切债务。他们在给三位大臣的信中说,不会改变琉球的国体,只是建议进行内政改革。同时,他们谈到琉球的祖先是起源于朝鲜的日本人,与日本是一个物种。同年6月,鹿儿岛县派人催促琉球在东京庆祝明治政府成立。此时的琉球还不知道日本的真实意图,以为还像当年的“去江户”。于是尚俭(智)被任命为庆大使,向友亨(宜野亲)为庆副大使,向维新(吴尚云巢父)为赞官,率团赴日。这次庆典任务和之前的“上江户”任务有很多变化。比如日本派人去琉球接团,安排周到。琉球使臣穿着自己的国服而不是明朝的官服,参拜的是日本天皇而不是幕府。但最大的震撼是见到皇帝的时候。在观众面前,日本外务省强行将“琉球国中山王尚台”改名为“琉球尚台”,将官科年份由“任申”改为“明治五年任申”,还删除了《益江尚鉴亲王》中的“亲王”二字。9月14日,尚俭等人正式拜会明治天皇。没想到,日方突然宣读了天皇授予尚太为琉球藩王的圣旨,上面写着:

我,奉天庭之命,做了千古系列的皇帝,天下皆选我,所以饥荒。今天,琉球在扶南附近,有着同样的气体和同样的语言,在世界上它是萨摩的附庸。但二上泰能勤政诚恳,应赐封号,升为琉球藩王,叙籍华人。尚台参赞,重视任命屏,立于群众之上,削身济永远皇族,牛逼!

听到这封信,尚俭等人如梦初醒。都说尚剑狂潮。不知道是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就连以亲日关系著称的协议会会长项有亨也感到意外。但最终琉球使节还是接受了这道圣旨,从此琉球成为了日本的附庸,也开启了日本吞并琉球的第一步。尚俭等人在日本期间提出归还奄美群岛的要求,但明治政府外务副大臣三岛用协商后才能决定的话敷衍。然后,辅岛开始处理琉球藩的债务问题。琉球欠萨摩藩的债务虽已免除,但仍有20多万日元欠款,主要是萨摩琉球馆向日本商人借的银子。明治政府想帮其还债,但琉球使节坚持要自己还债,于是明治政府以财务省为担保,以极低的利息向新成立的东京国民银行借款20万元。同年12月,琉球使节离开东京,途经鹿儿岛时,还清了琉球馆的债务。与此同时,琉球事务归日本外务省管辖,一治真信(即园路,一治)驻扎琉球。过去琉球的萨摩宗室被废除,大和洋子、当当、侧灯等那霸士族垄断的职位也被废除。大批那霸士绅失业,琉球刑首击那霸。当时琉球的定位是两个属的国家,唐土为父,日本为母。所以日本虽然不满被“惩罚”为琉球附庸,但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琉球更看重与中国的关系是否受到影响。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巴夭湾事件发生,琉球国宫古岛漂流至台湾省,向守礼王宓进贡。船上66人中,54人被台湾省原住民杀害,其余12幸存者被中国清政府押解至福州,押解至琉球。日本得知此事后,与清政府就此事进行交涉,声称事发地为无人之地,将举兵问罪,但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将琉球收入囊中的称号。得知日本要出兵后,琉球惊恐万分。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上书范范追缉,称“清国绝不会不管,已奏朝廷看结果,或惩治强奸犯,或持礼部消息打听......并停止征服”。当时又有一艘中国船漂流到八重山群岛,琉球主张自行解决。与日本外务省派驻琉球的官员一治真信发生了分歧。次年,外交部勒令琉球交出与美、法、荷的条约,又发生纠纷。商台派马、蔡赴东京请愿,日本决定暂不采取激进政策。于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外交大臣大成方化林佳树与一治真信承诺“若不是反对朝廷,或因残暴之举,庶民分离,国体政体不变,与支那邦交不变。”

日本不顾琉球劝阻,于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悍然出兵台湾省,命琉球举行巴夭湾事件遇难者追悼仪式。琉球官员董国兴以祭奠仪式可能“导致国难”为由,要求日本撤回命令。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中日两国在北京订下特别契约。清政府确认日本出兵为“保民之义”,赔偿日本55万两白银,其中10万给琉球灾民,日本由此获得琉球称号。就在中日两国在北京就日本侵占台湾省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尚台送来的贡品让毛景昌出现在北京,这让日本人非常尴尬,也让他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撕毁承诺,尽快断绝中琉关系。同年冬,清朝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登基。琉球向中国派遣庆典使节是惯例。日本权势人物久保俊一决定阻止琉球向中国派遣使节,并借机断绝了中国与琉球的关系。光绪元年(1875)六月,内务府大臣松田孝(日本于去年将琉球事务由外务省移至内务府)向琉球派出使团,要求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停止使用清国号,废除琉球府州馆,用日本法出兵日本,并命商台入朝谢恩。尚太忧心忡忡,因病不肯前往东京,令摄政王尚俭、第三司官与居谦(普天亲方)、毛(赤诚亲方)和毛凤来(富川亲方圣魁)处理松田隼路。他亲自给宋天寄了一封长信,其中写道:

“当年三藩之时,政权之礼未立,文章不自由。他们分属帝国、支那和蒙古,后来逐渐成功。诸侯使用的物品也需要在两国之间转运。除此之外,皇帝和智娜的恩情就很难提了。两国真的是父辈的国家,彼此忠诚数万代。从今天开始,我要去支那致敬,庆祝,被授予。如果我被禁,我就断绝了父子之道,忘记了永恒的大恩大德,我就失去了信仰。每次想到这些,我就心痛。"

尚泰的话表达了琉球的基本立场,即希望维持中日地位,高举信仰大旗,抵制日本绝对朝贡的要求。后来,三位秘书与松田隼争论道。当面对如果英国进攻中国,宋天将不会保护琉球的威胁时,三大臣强调:

“帝国注重与各国邻国的交谊之道,而智那的这个藩是父子之道,是这个君臣之义。它的友谊是最重要的,这是至高无上的秩序,和邻里之间的友谊是不一样的。守信义,是各国的共同利益;背信弃义是所有国家的罪恶。难道不是明治政府的一个盛大仪式,所有民族共享善意?而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时候,应该善意对待。这个弗朗西斯科把坚持信仰作为保家卫国的关键。至于英中战争,那是未来的变化,必须要做。本凡坚信,只要不失去信仰,未来无忧。”

在谈判过程中,松田隼道治的态度极其傲慢。他“恼羞成怒,极其严厉,就像对待一个三尺孩童一样。因为官员被宋天骂了,晚上睡不着,白天也休息不了。每天从早到晚,约定闹得沸沸扬扬,胸口碎了,饭都咽不下,精神昏昏欲睡,身体也筋疲力尽,脸都绿了,只有叹气。”此时琉球内部一片风声鹤唳的气氛,人心惶惶。亭之良子村的一些学者主张接受日本的要求,以避免重蹈商宁国王的覆辙,但更多的琉球士绅强烈反对。毛(神川亲党)前三官会集百官,坚决抵制日伪要求,并对上太、摄政王、三官会(这些人被称为神川党)施加巨大压力。琉球政府和松田隼路僵持了两个月。宋天见谈判无所适从,遂中止谈判,于8月12日启程赴日。与此同时,毛、等人也跟着他去日本请愿。虽然琉球政府与松田隼发生了争执,但商台实际上部分服从了日本的要求。本来准备出发的庆典取消了,贡船无法出动,贡使毛景昌一行被迫留在福州。琉球的士绅们非常兴奋。他们认为商台软弱,联名上书强调中国对琉球的善意,呼吁商台坚定信仰,绝不接受日本的要求,等待中国的救援。数百人在琉球村福阙上书,声称尚俭、向有亨接到东京圣旨,造成今日国难,理应受到明确惩罚,并要求日本政府归还琉球国中山王称号。神川党蔓延到村落,引起骚动,亲日家被砸。这种混乱的局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整个琉球都笼罩在亡国的阴影中。

光绪二年(1876),十月二十五日(12,10),尚台与三司官向居谦商议后,派其妻弟向中国偷渡至德宏(幸得亲家)、蔡大定(近云)、林世功(某名城之子)。清政府这才知道日本对琉球做了什么。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在日本请愿的琉球官员马(与前亲)向中国驻日大使何和参赞黄遵宪求助。但清政府对此反应冷淡,认为只能“以理二字反驳日本”,拒绝采取积极措施而是提出抗议。而日本则对清政府的抗议置若罔闻,一步步吞并琉球。光绪四年十二月四日(1878年二月二十七日),日本下令毛凤来、马、向伟信等所有被扣押在日本的琉球官员返回藩市,不再接受他们的请愿。与此同时,松田隼道治还颁布了《琉球处置方略》,呈送内政大臣伊藤博文,主张正式实施“废藩立县”。光绪五年(1879),正月初四(65438+10月25日),松田隼道第二次来到琉球,指责其派遣德宏向清朝求援,长期向欧美驻日使馆乞求援助,并要求立即提交臣服誓词(即听从高本指示断绝中琉关系)。琉球政府认为清朝已经知道了此事,会派兵营救。所以它抱着拒绝日本的态度,回复说日本不能照它说的做。正月十四(2月4日),松田愤然离开琉球,再次要求日本政府废除琉球的藩属县。正月(18年2月)28日,日本政府决定“惩罚”琉球,松田隼道对此负有责任。琉球亡国的命运也会降临到上泰身上。

光绪五年(1879),三月三日(3月25日),琉球官松田隼路率领的来自熊本镇的支队,带着400人、160名警察、41名内政部官员到达那霸,两天后接管琉球村。尚台以病为由,派贵人王迎之,宋天当场宣布“废藩”。琉球政府不知所措。摄政王尚俭带领50多名琉球士绅上书松田,希望日中双方协商后决定废除藩属。宋天不服,命令商太搬出皇宫。上泰没有反抗,接受了日方的要求。明治十二年(1879)三月二十九日晚,他带领宫人一家搬出皇宫,搬到中城太子上殿府。据记载,当时“有数百士绅官驾左右,妇孺哀号不知多少,实在不堪”。4月4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冲绳县。自从商八支王统一三山后,451年前建立的琉球就灭亡了,商太是琉球亡国之王。琉球刑后,日本要求上泰迁都东京,上泰说他的病延期了。天皇派使节到富浩二催其直行,琉球士人不断请愿延期。最后,王子尚典先去了东京。明治十二年(1879)五月二日,尚典抵达东京。日本政府没有批准上太的延期请求,而是将上电留在了东京。5月27日,尚太被迫乘坐“东海丸”前往东京,随行的尚亲王、尚顺、王弼、王叔尚鉴等100余人。6月9日,上太抵达东京,并于6月17日与上殿一起拜见明治天皇,开始了被软禁的生活。

此时,德宏等滞留中国的琉球人受《帝国法典》指示,进一步发动救国运动,号召清朝“恢复吾国吾王”,清政府不能不关注琉球问题。恰逢美国前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访问中国和日本调停琉球问题,建议以分裂方式解决。根据美国的建议,中国提出了“三分法”,即冲绳(中岛)属于琉球,仙道(南岛)属于中国,奄美群岛(北岛)属于日本,但遭到日本断然拒绝。随即,日本又提出“两点方案”,将仙道群岛割让给中国,换取修改中日修约,并给予日本大陆贸易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分岛改约案”明治十三年(1880)八月至10年六月,中日在北京就该案展开谈判,清廷同意,并企图在日本割让给中国的南岛恢复琉球王国,希望日本释放上太。然而,日本拒绝引渡尚泰。中国驻日公使何奉命征求商台的意见,但商台不愿在南岛复辟。明治十三年(1880),165438+10月20日,林世功在北京自杀,清政府也因岛屿划分和条约变更案翻案。日本驻华大使鸠山由纪夫以中方毁约为由拒绝谈判回国,换岛案流产。

当时,尚台周围的旧琉球官员分为两派。一派反对在贫瘠的南岛建国,应该恢复琉球全境。一派支持在南岛复辟国家,临时立他为王,认为当清朝出现乾隆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时,可以通过征服日本,夺取琉球全境,使国家复兴。商太说他不喜欢后议,斥责他们说:“你们成功了就服我。失败了就弃我而去,另立王。”

明治十五年(1882)春,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再次与日本驻天津领事武行一郎交涉,李鸿章有意接受,日本也作出让步,释放上太或上殿。时尚教主马让毛凤来混进清朝,上书清政府要求恢复琉球全境,所以清政府最终否决了这个方案。明治16年(1883)以后,中日之间没有再就琉球问题进行谈判。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不再提琉球归属问题,琉球问题尘埃落定。相泰对国家的复兴不再抱有希望。明治16年(1883),日本商船株式会社成立后,上泰委托日本商人以日本政府支付的10%利息的20万日元公债凭证作为本金,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他后来成为日本铁路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

明治17年(1884)7月,为了笼络人心,日本政府允许上太回到冲绳祭祖,上太也发誓回国后绝不再煽动旧士绅。当年8月23日,上泰抵达那霸,开始了为期5个月的回家之旅。他上岸后,琉球人民欢聚一堂,欢欣鼓舞,在山海泛滥的那霸举行盛大的篝火宴会,彻夜狂欢。此时的上泰对琉球复兴持否定态度。在琉球期间,他警告琉球人要服从日本统治,甚至斥责去中国求助的行为是“添乱”。明治十八年(1885)五月二日,上太被封为侯爵。

这次回国后,商太再也没有踏上故国的土地,但他的二儿子商隐和四儿子商顺在明治二十年(1887)回到琉球定居。这两个人试图在琉球经营铜矿,但是失败了。后来,上泰在大阪设立了丸屋店,将琉球商品销往日本,获利颇丰。

明治23年(1890),上太被选为日本上议院议员。次年加入东邦会。明治二十八年(1895),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上太之子商隐、商顺发起“联合运动”,要求冲绳县令一职由上家继承,琉球高度自治,赢得士绅多方响应,短时间内征集到7.3万余个签名,向日本政府递交了“特别自治请愿书”。另一方面,部分士绅仍坚持兴国理念,推举向志立(一村据司朝明)为代表,前往东京见尚太,反对公议,但尚太以生病为由拒绝接见。授予上太为冲绳知府或冲绳司,实际上被日本认为是中日琉球问题谈判时的妥协,但此时中国已在甲午战争中失利,日本没有必要照顾琉球人民的意愿,因此拒绝了自治的请愿。明治三十年(1897),公通会运动失败。

明治三十四年(1901),上泰于19年8月因急性粘膜炎在东京病逝,享年59岁。他的灵柩由“秋阳丸”送回琉球,按照琉球君王的习俗安葬在裕陵,灵柩安放在圆觉寺。两年后,上殿等琉球皇室为了融入日本汉班,开始抛弃琉球传统,语言由琉球语变为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