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盐池的历史考证

关于河东盐池,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概论》中说:“谢贤县附近有一个著名的盐池,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各部落的目标。所以占领盐池,就意味着他有资格做各部落的首领。”为了争夺河东盐池,黄帝分别与蚩尤和颜地打了两场战争,即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和汉泉之战。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使黄帝牢牢控制了河东的盐池和中原的盐命脉,最终成为各部落的首领,获得了“华夏始祖”的崇高地位。

河东盐池的盐资源最早被利用,最早采用的是“捕鱼”的方法:太阳暴晒,自然结晶,精耕细作,制盐全靠自然力。河东盐池所在地是华北夏季最热的地区之一,最高气温42.6℃,光照资源丰富。年降水量52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却高达2300毫米,借助南风,是河东盐池的一个突出特点。南风穿过中条山山谷,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加强,猛烈扫过盐池,吹散了晒卤时产生的水汽,使阳光更有效地照射卤水,卤水继续蒸发,加速了盐晶的沉淀。这里的南风有多猛烈?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盐池湖畔的蚩尤村(现称长寿村),民居不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北方风格,而必须建造坐南朝北,以避开南风。

由于盐晶体是自然形成的,含有硫酸镁等杂质,这样的盐味道很苦,所以“苦盐”一度是河东盐的别称。

东汉时期,河东盐池开始采用“耕边晒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人工培育边界,在边界旁边修建沟渠,通过沟渠将池水引入边界,直到水分蒸发结晶成盐。此时的栽培、浇水、晾晒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卤水未经过滤就引入盐场,在土壤上形成盐分,所以得到的盐还是苦的。

到了唐代,盐工开始用淡水加卤水来晒盐。由于淡水温度低,卤水温度高,调整卤水原始温度,分解出硫酸镁、硫酸钠等杂质,形成“硝板”,在硝板上搭建结晶杯,使产出的盐不再苦,结晶时间大大缩短,五六天就能成盐。这是制盐史上划时代的变化,在全世界晒盐史上,

在接下来的千年里,河东盐池一直在中国的盐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辉煌时期,仅这个地方的盐税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1/8。到清代中期,由于卤水淡化,河东盐池产盐能力迅速下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海盐的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河东盐池逐渐退出制盐舞台。

目前,河东盐池重点打造“死亡之海”旅游品牌,新开发的黑泥养生、死海漂浮、矿泉spa等旅游娱乐项目受到了众多游客的追捧。而曾经香火鼎盛的盐池畔的“池庙”,以及现在的“河东盐馆”,虽然历史价值很高,却被冷落和忽视。似乎在铭记历史和享受现实之间,人们更多地选择了后者。